俞玲
(浙江財經大學)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與傳統金融模式相比,互聯網金融的受眾群體范圍較為單一,但數目極其龐大,業務規模和資金流量增長極為迅速,這也導致了管理困難,多發信任問題導致的金融騙局。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網絡信任形成機制、評估與改進進行分析十分必要。
互聯網金融的網絡信任形成機制,是一項帶有長期價值的基礎性工作,該機制的核心必然是安全。就P2P網絡借貸而言,安全包括兩大方面,一是信息安全,二是公共安全。在一般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中,用戶和服務方的交互是在虛擬環境下進行的,用戶的資料安全實際上無法得到擔保,大量資金被吸納后,能否得到回報甚至是否安全也帶有未知性。要求服務方在后續的業務中首先保證用戶信息安全,其次強調資金流通的安全性,借以構成網絡信任的基礎。
所謂制度,是指將互聯網金融的信任機制,由虛擬化轉向現實化,明確信任機制的條文和框架,從制度上明晰互聯網金融信任機制的要求,以縮短信任機制的形成時間,提升效率。如從法律的角度規定,P2P網絡借貸活動中,用戶資料一經泄露且與互聯網金融服務方有關,無論因何種原因導致信息泄露,都要求服務方給予用戶賠償,并在三年內不允許服務方再從事互聯網金融活動。當法律條文得到推行后,其強制性有利于加快互聯網金融信任機制的形成速度。
互聯網金融的網絡信任一經建立,必須通過各種方式予以維持、優化。商業社會的服務方和被服務方,關系簡單,以利益作為核心紐帶,以道德作為避免欺詐的準繩顯然并不現實,在以往的P2P網絡借貸糾紛和犯罪活動中,這一問題已經得到證實,可通過問題評估使網絡信任得到鞏固。如P2P網絡借貸發生后,用戶不能限期還款,或者用戶申請的款項無法按時發放,這些問題都應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原因,以保證互聯網信任得到維持。假定A用戶貸款10萬元無法償還,經分析發現該用戶此前存在不良信用記錄,款項已被揮霍。對該事件進行評估,可發現服務方未能做好資質審核是信任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后續工作中可針對性加強,以免類似問題重復出現,破壞既有的互聯網信任機制。
常規評估,是指在問題發生之前進行的信任機制現狀分析,該舉措的價值在于避免傳統工作模式的滯后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具體而言,為保證評估工作的有效性,要求各地工商管理部門對所有經注冊的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審查,審查周期為1個月,要求平臺出具所有款項的收支記錄(商業機密信息、用戶信息除外),接受工商部門檢查,工商部門則將每一筆額度超過10000元的業務登記在冊,對平臺的業務資質、用戶的借貸資質作雙向審核,核準無誤,準予繼續進行業務活動;如果審核發現問題,則要求暫停業務,直到問題得到解決。常規評估有助于保證信任機制不受破壞,維持的同時逐步完善。
加大監管,是指在常規工作的基礎上,持續增加對互聯網金融環境、市場、服務方和用戶的綜合監督管理,將P2P網絡借貸乃至互聯網金融的網絡信任作為一項長期事業看待。要求相關單位選取P2P網絡借貸欺詐的典型個案,進行范圍性宣傳,并給予嚴厲的打擊和懲處,震懾不法分子。在此基礎上,分期對互聯網金融市場進行調查,了解多發信任問題類型,進行針對性處理。如某地頻發小P2P平臺資金鏈斷裂、負責人攜款潛逃問題,可構建聯合打擊制度,追捕犯罪分子,并加大針對小P2P平臺的管理,使網絡信任形成后得到持續改進[2]。
準入門檻的提高,可以實現行業的初步整合,也有利于在P2P網絡借貸業務發生前實現風險的規避。準入門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服務方準入資格,二是借貸用戶準入資格,要求所有P2P網絡借貸服務方具備經營資質和較為充足的資金(以當地經濟條件為基準確定具體標準),嘗試通過P2P網絡借貸平臺獲取資金的人員,也必須滿足無不良信用記錄(或者已經消除),具備還款能力等基本條件,以保證網絡信任免受破壞,逐步完善。
現代互聯網金融面對越來越龐大的用戶群體,網絡信任也得到更多關注。就P2P網絡借貸而言,網絡信任形成機制的關鍵是做好安全工作,包括信息安全、公共安全,同時以制度保證機制的平穩運行。網絡信任評估包括問題評估、常規評估兩個方面,在嘗試尋求改進時,則必須加大監督力度,同時提高準入門檻,使P2P網絡借貸乃至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能夠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