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鄭州450006)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目前的重要發展戰略。2013年9月,習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時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2013年10月,習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該戰略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作為我國傳統重點行業的紡織服裝業,探討如何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抓住機遇,推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之一。“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同時覆蓋了我國中部、西北、西南大部分地區以及重要的沿邊地區。整個構想真正體現了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思路,以開放戰略為先導,調動整合國內資源,優化開放整體布局,中西部以及沿邊地區雖然在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水平上仍然滯后于東部地區,但是卻是我國經濟最大的回旋余地,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大潛力所在。“一帶一路”的建設從根本上講,就是為內陸和沿邊地區打開國際市場通道,培育國際市場空間,完善國際市場規則,最終將開放腹地變為開放前沿。
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的“一帶一路”戰略是構建世界經濟共同體的重要路徑,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著眼點。該戰略直指世界經濟格局的短板,從整個戰略布局上看,東端是全球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東亞地區,西端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而在中間連接的中亞、西亞、東南亞、南亞等廣大地區則主要以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為主,通過經濟的連接貫通,中間地帶的國家經濟能夠搭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快車。我國對沿線國家紡織服裝業的投資,對當地經濟發展、產業環境改善、貿易競爭力提高以及市場擴大有著積極的正面影響,顯示“一帶一路”是友好之路、和諧之路、共同富裕之路,極大的促進了區域性經濟共同體的合作發展。
“一帶一路”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契機,從貨物貿易到跨境直接投資,從經常項下到資本項下開放合作,未來跨境信貸、金融市場、貨幣市場開放等,都將因“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產生現實的、巨大的需求。而且人民幣國際化為“一帶一路”提供貨幣支持,推動了“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逐步發揮區域計價、結算及投融資貨幣功能,在與沿線國家進行紡織服裝貿易往來采用人民幣,可以增強國內相關企業對外貿易的財務靈活性和便利性。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依然是我國紡織服裝對外貿易的主要障礙,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成常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數量居高不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主要發起國。我國的經濟發展使得與個別國家的外部環境惡化,政治風險增加。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對資源浪費、污染物排放標準指標逐年提升,企業面臨的企業社會責任、安全審查政策等都成為我國紡織服裝國際貿易進行中的障礙,加大了紡織服裝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多年來,我國紡織服裝的主要出口市場集中在歐美日發達國家及市場,但隨著我國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的下跌,棉花、化纖等紡織原料國內外價格差異明顯,極不穩定,加之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大幅提升,使得企業盈利空間變小。2014年起,我國面對歐美出口比重下降,2016年,對歐盟出口市場的出口比重下降近十個百分點。而“一帶一路”中則有11個都實現了出口增長,且增幅較大。另外對非洲和中東兩個“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實現出口增長,可見我國紡織服裝貿易對“一帶一路”新興國家呈現較好發展形勢,出口市場更多元。
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品牌缺失是多年來困擾紡織服裝行業的瓶頸。我國自1994年全球服裝出口量躍居世界第一后,始終保有世界紡織服裝出口大國的稱號,但離出口強國還有差距,服裝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不高,研發創新、設計能力不強,世界領域知名的服裝品牌、服裝企業、服裝設計師缺失,因此,加強全球性品牌建設迫在眉睫。
信息系統集中處理及大數據分析快速改變著行業生態,作為紡織服裝生產大國,必須融入最新的產業和技術發展趨勢,確立互聯網+的思維,重視產業信息化建設。一方面,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信息化起步較早,應用面寬,經歷了由點到面,ERP、服裝CAD、CAM、CAPP、PDM和物流管理等多種應用系統,但應用比例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企業要努力實現制造管理自動化、生產設備控制自動化、企業間協作網絡化,并充分借助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及大數據技術開展跨境交易,做到數據共享、利益共享、戰略一致協調機制,構建產業信息化生態,實現全球產業資源及市場信息匯集和共享,要加快建設信息化產業云平臺,集中各種國際化經營信息和創新要素,使得紡織服裝企業能早發現機會、早應對風險、早調整策略,實現整合資源、風險管控、協同發展、共贏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使得對紡織服裝業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和服裝相關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如服裝工藝、服裝設計等,還需要加強對服裝經營、企業管理、對外文化、語言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復合型人才成為市場上緊俏的人才需求區。
為此,高校一方面需要加強和改進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比如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推進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的課程建設機制。另一方面構建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制度。出臺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行業企業的職責,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完善行業指導教育分類政策,搭建行業指導和企業參與的制度化平臺。通過增加實戰人才的專業素質,以適應未來“一帶一路”戰略的大環境。
一方面,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紡織服裝企業要積極調整產業自身結構、進行轉型升級,優化資源配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階段使得他們正經歷紡織服裝產業急劇發展的階段,其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利于我國進行紡織服裝領域的低端制造環節的國際化產業轉移,繼而著力國內發展科技創新,走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如產品設計、技術研發、檢驗認證等借以提高產品價值鏈。
我國全球知名品牌建設力度不夠,而ZARA、h&M集團和優衣庫為代表的一批快時尚集團發展迅猛,與我國一些重點骨干企業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擴大。且紡織上游企業對品牌建設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認為終端企業才是品牌建設的重點,所以上游企業鮮有知名品牌。《中國制造2025》中指出,要更多的依靠中國品牌,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從而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我國一直是中國制造業大國而非強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世界知名品牌匱乏。國家層面的行動綱領將加大企業品牌創建的熱情,當前,企業應扎實做好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建立品牌文化,樹立品牌消費理念,開展品牌價值評價,推進品牌國際化進程。尤其是在品牌價值的維護和傳遞、美學創意資源的全球利用方面來努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對海外品牌的并購,利用國外原先知名品牌打造新形象、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