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奧華
(湖南雙峰一中湖南雙峰417500)
“城鄉統籌”作為科學發展觀中“五個統籌”的內容之一,是“黨的十六大”根據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七大”強調,要把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業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更加著眼長遠、著眼群眾根本利益,重視扶貧工作。2013年11月,習總書記來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扶貧工作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農村金融就是農村貨幣資金的融通,是一切與農村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相關的各種經濟活動的總和。農村金融的精準扶貧,是農村金融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是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
統籌城鄉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農村金融扶貧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不同于其他扶貧方式,農村金融扶貧更注重扶貧對象利用外部資源實現自力更生,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根本轉變。可以說,城鄉統籌為農村金融精準扶貧提供了奮斗目標,而農村金融精準扶貧,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首先,“城鄉統籌”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戰略目標,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發揮著引領全局的作用。農村金融精神準扶貧作為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受“城鄉統籌”目標的引領,因而是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奮斗目標。城鄉統籌的基礎是貧困人口的脫貧,只有解決好“脫貧”問題,城鄉統籌才能順利推進,但在解決“脫貧”問題時,必然面臨資金瓶頸約束、產業發展金融抑制等諸多障礙,客觀要求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出現。
其次,農村金融精準扶貧是實現城鄉統籌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城鄉統籌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我國農村地區有幾千萬貧困人口需要“幫扶”,在我國財力仍然有限的情況下,幫扶貧困人口的關鍵不能單純依靠“輸血”,更要依靠“造血”,也就是要為貧困人口自力更生地“脫貧”提供資源和條件,特別是要提供資金支持。從這個角度來講,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隨著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農村金融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還存在制度體系建設不健全、扶貧對象難以做到精準識別、與農業產業扶貧結合不緊密、精準扶貧缺乏創新性等諸多問題。
“精準扶貧”是國家扶貧工作的巨大創新,提出至今只有幾年時間,農村金融的精準扶貧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兩者之間尚未形成穩定的契合點。在實踐中,農村金融精準扶貧從屬于地方扶貧工作組織體系之中,沒有形成獨立的組織體系,也沒有專業的人才隊伍和成熟的制度建設,限制了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有效實施,也難以滿足不同地區貧困農民差異化、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扶貧是一項民生工程,農村金融參與扶貧體現了一種社會責任。農村金融精準扶貧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農村金融精準扶貧工作也就難以擺脫政府主導。由于國家財政與農村金融之間存在脫節,有限的財政資金很難滿足貧困農戶巨大的資金需求缺口。特別是受“理性經濟人”的影響,商業銀行出于風險考慮,嚴格控制涉農貸款,加劇了農村金融抑制問題。在此背景下,有限的農村金融精準扶貧資金,在巨大的農村金融需求面前等同于“杯水車薪”,農村金融扶貧也就難以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特別是在管理體制不完善、監督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農村金融精準扶貧容易出現人情扶貧、關系扶貧等問題,無法保障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
受各方面因素制約,現階段農村金融精準扶貧資金來源結構單一、總量不大,在農村金融需求缺口巨大的情況下,一些地方為“平衡關系”而出現撒網式金融扶貧,有限的資金優先滿足貧困家庭金融需求,這些貧困戶獲得資金支持后,大多選擇技術含量較低的種養殖業,產業化程度低、市場波動風險大,容易出現返貧問題。盡管部分資金進入產業化,也大多處于整個產業鏈最底端、最低端,也就難以在產業帶動和區域脫貧中發揮有效作用。
現階段農村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大多是在財政資金的支持下,以無償資助或免息貸款形式發放。但是,政府財政資金畢竟是有限的,也就難以保證資金的穩定供給和剛性增長。然而,多數農村扶貧項目都與地方特色農業密切相關,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如果項目的后續資金不能及時、足額到位,就可能因農產品積壓而質變,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農村金融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城鄉統籌的必然選擇。農村金融要在精準扶貧中做出應有貢獻,要在不斷完善自身體系、構建多元剛性資金供給機制的基礎上,加強精準扶貧信息平臺建設、提高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能力,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提高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產業化水平,加強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監管,確保精準扶貧工作的有序推進。
完善農村金融精準扶貧體系,重點要從組織關系、人員配置、單位性質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構建穩定的組織機構、配備穩定的人員隊伍。從精準扶貧的現實需要來看,現階段以“縣”為單位設置農村金融精準扶貧領導小組比較合適,領導小組要有常設辦公室,配備專業金融人才,歸屬縣級扶貧辦管理。在加強組織建設的同時,還要構建多元、剛性的資金供給機制: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普惠金融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另一方面,要針對財政扶貧資金的有限性,通過完善的制度激勵,擴大財政資金對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示范作用,從而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商業資本向貧困地區、困難家庭集聚,從根據上解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融抑制問題。
加強精準扶貧信息平臺建設,將貧困戶的家庭情況、評議結果、資金需求、信用記錄等情況錄入信息平臺,從而可以提高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能力,將有限的資金用于真正需要的貧困人口。針對五保戶、低保戶等弱勢群體,農村金融要給予特殊照顧,要通過財政貼息等方式,盡可能地滿足這些群體的金融需求,提高其造血能力。同時,農村金融精準扶貧信息平臺還要充分發揮“信息傳播”功能,使之成為精準扶貧政策措施的“傳話筒”和“聽診器”,在廣泛宣傳農村金融惠民政策的同時,廣泛收集農民群眾的心聲和意見,不斷改進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服務質量。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關鍵環節,農村金融是農村產業扶貧的重要資金來源。利用精準扶貧專項資金實施產業扶貧,通過產業化帶動農戶脫貧和區域經濟發展,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手段。農村金融機構要積極探索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要結合不同地區的特殊情況,綜合運用產業幫扶、創業幫扶、就業幫扶、技術幫扶、貸款幫扶、項目幫扶等創新形式,推進農村金融精準扶貧措施的持續創新,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尋找新的突破口。同時,在實施精準扶貧的過程中,要通過降低貸款門檻、擴大抵押物范圍、創新貸款償還方式等服務創新,增強貧困戶的創業動力,提高貧困戶的自力更生能力。
加強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監管,是確保精準扶貧工作有序推進,防止精準扶貧中的貪污腐敗、以權謀私問題,提高精準扶貧專項資金使用效率的必然選擇。一方面要構建相應的監管機制、配備相應的監管人員、落實相關監管職責,特別要充分發揮財政、審計、風控等內部監督責任;另一方面,要從制度設計層面,強化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外部監督,特別要發揮貧困戶、新聞媒體、村民群眾的外部監督作用,確保農村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公開透明、有序推進。此外,還要加強對農村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績效考核,并配套構建相應的獎懲機制,通過獎優罰劣的制度激勵,提高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服務質量和工作績效。
總之,城鄉統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精準扶貧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統籌進程的必然選擇,而農村金融精準扶貧則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和關鍵措施。農村金融的精準扶貧,不僅是農村金融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更是實現精準扶貧、實現城鄉統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