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雅娟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208)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自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至今已有五年,其建設成果喜人。五年來,沿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合作不斷擴大。2017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高達14403.2億美元,同比增長13.4%,高于中國整體外貿增速5.9個百分點,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6.2%。2017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143.6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2%。金融合作深入發展,截至2018年6月,中國在7個沿線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在各國推進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
(一)投資收益率低
“一帶一路”戰略所帶動的投資,有很大部分著眼于國際基礎設施投資領域,而大多數基礎設施投資都具有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投資收益率低的特點。以往在國內,政府之所以熱衷于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因為基礎設施屬于公共產品,可以通過加速要素之間的流動來改善資源總體配置、實現經濟增長。同時我國政府經常采用基礎設施帶動周邊土地開發模式,使得政府從中獲得收益。但這種做法若放在國外通常是行不通的,只能通過金融創新,來改變相關投資收益率偏低的情況。
(二)安全風險突出
“一帶一路”所涉及的各國經濟發展程度有很大差別,政治體制、文化歷史、宗教狀況也更是錯綜復雜。沿線一些國家經常發生政治沖突,也是全球主要政治勢力關注的焦點。近期,伊斯蘭激進勢力在泛伊斯蘭地區的影響力日趨增強,其安全局勢變化令人關注。在東南亞地區,政治轉型正在發生,民粹力量與族群矛盾日益嚴重。中亞地區兩大強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領導人年事已高,其接班人的背后勢力已經蠢蠢欲動。這些都會為我國政府及企業的海外投資帶來巨大風險。
(三)經濟風險較大
由于合作項目主要涉及基礎設施,投資大,投資收益率低。而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主要依靠當地私人部門和境外主體出資幾乎不太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和企業首當其沖成為主要出資者,這勢必加大中國金融機構的海外投資風險。若其項目融資由中國企業通過商業金融機構實現,成本巨大,若由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絲路基金等出資,亦面臨巨大金融經濟風險。此外,“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經常賬戶赤字巨大,經濟基本面較差,是高風險借貸方,中國給這些國家提供資本和融資項目可能承擔的違約風險,給中國經濟帶來額外壓力。
(四)政治風險復雜
盡管“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但卻被美、日等域外大國視為對“亞太再平衡”的戰略對沖,俄、印等域內大國也擔心其傳統地區影響力被削弱。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虎視眈眈,甚至把“一帶一路”稱作又一個馬歇爾計劃,采用各種方式對“一帶一路”進行戰略排擠。“一帶一路”沿線的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政治關系復雜迷離,宗教信仰沖突時有發生。對外有大國勢力窺視,對內有種族、宗教等多重矛盾,局勢內外交困給國際投資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且,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的項目大多集中在鐵路、公路、港口、大橋等基建類,這些項目耗資巨大,需要我國政府前期大量投入,而一旦建成,維護運營成本相對較低,并能獲得持續收益。如果東道國政府發生變故,有可能垂涎其收益而據為己有。因而,政治風險已經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不容忽視的重要障礙之一。
(五)法律風險
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法制建設水平不一,法律制度、法律環境和法律文化千差萬別。我國企業在“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勢必要面臨不同國家的不同法律風險。一些國家的法律出于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安全等方面的考量,會對合營合作企業中外國投資者的投資范圍和持股比例設定許多限制,或是其政府能干涉合營合作企業的重大決策,削減企業的自主經營權,損害我國投資者利益;還有一些國家從本國經濟利益出發,可能會設置嚴苛的法律和提高市場準入門檻等來限制我國企業和產品進入其國內市場,阻礙公平競爭。而且環境帶來的法律問題也大量存在,如柬埔寨政府曾因環境問題不允許中國投資者進行森林采伐;在蒙古、印度尼西亞等國,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合作項目的時候也遇到了當地環境組織的抵制。
(一)改變基礎設施建造方式,形成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良性機制。在基建項目里,以往政府多為投資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們可以嘗試轉變為政府資金引導,提高社會資金投資的比重;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政府可以采用低價有償使用或者開發沿線土地增加投資收益;采用政府項目招標,并給予相應政策資金引導,由企業按照社會投融資建設項目。同時積極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力度,降低境外項目融資成本,加強貨幣清算等基礎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契合沿線國家的融資需求,有效配置全球金融資源,解決企業境外項目融資難、風險溢價高的困境。
(二)健全風險應急管理措施,維護境外企業合法權益。建立對外投資風險評估平臺,包含風險信息基礎數據收集、追蹤分析評估和信息發布。完善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和重大事件應急響應機制。通過風險預警機制,跟蹤影響“一帶一路”全局的風險因素,監控風險因素的變動趨勢,評估沿線各國各類突發事件和最新政策可能對有關合作項目的影響強弱程度,及時向決策層、企業及公民發出預警信號。通過應急響應機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種重大事件,如動亂、恐怖襲擊、疫情、雙反調查、重大項目毀約等設立應急預案,及時應對以降低事件的負面影響。
(三)加強政治風險防范和應對。對于政府而言,要發揮其政策保障和后備支持的作用。政府可通過簽訂雙邊和多邊的投資保護協定,擴大國際投資的保護范圍;或者完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為企業提供完備的風險規避的手段,減少潛在損失。對于企業而言,可以通過實地評估、專家咨詢等方法對東道國的政治風險做到充分了解。同時,企業可以成立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實現風險信息共享,幫助企業了解東道國現下的政治風險,為企業決定是否投資提供有效參考。在風險發生時,政府應當迅速組建撤離小組,協助企業撤離,從而減少企業的損失。而企業也應當時刻關注東道國的政治風險因素,在發現政治風險發生苗頭時,可以通過提前轉移資產、逐步替換并撤離外派員工、主動和東道國談判等方式最大程度地緩沖政治風險發生帶來的沖擊。
(四)簽署雙邊或多邊投資保護協定,實現沿線國家法制協同。政府要為企業的海外投資掃清法律障礙,與投資伙伴國簽訂雙邊或多邊協定,為海外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海外投資企業要通過簽訂法律合同的方式,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以此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注重海外投資貿易咨詢、指導、服務機構的設置,為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提供多樣化專業服務,重視海外信息收集,完善大數據庫,加強信息管理。編制“一帶一路”投資貿易國別指導目錄、及時更新發布國家風險報告,以便企業能理性進行海外投資。加強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建設,鼓勵保險機構海外業務創新,提升其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