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娣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00)
“黨的十九大”召開給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其中的鄉村振興就給河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鋪墊了政策基礎。21世紀以來,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逐年增多,農村勞動力雙向流動以及雙向就業出現了新局面。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一種就業新形勢,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和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河北省是勞動力大省,農民工人數高達70萬人,因此如何促進他們進行返鄉創業直接關系到河北省民生工程和經濟復蘇。
鄉村振興事業離不開農民,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促進鄉村振興事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因此必須加強進程。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口號就代表國家會從經濟和政策等各方面予以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可以利用到這些優勢。對于河北省來說,因為農民工人數較多,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于經濟的帶動作用會更大。創業過程中不僅會提升自身經濟富有率,還會帶動鄉鎮一同發展。因此河北省也應該借助鄉村振興大背景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口號給河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契機,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受到一些困擾。
據數據統計,河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中,能夠自己解決創業資金的僅僅不到10%,這說明僅有少數人是具備自主創業能力的,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自有資金是遠遠不夠的,但是融資又有一定的資格限制,比如,農村有信用貸款的政策,但是只有抵押貸款,農民工本身經濟條件就有限,基本沒有多少符合抵押貸款條件的,因此能夠貸到款的幾率就大大降低。
既然是農民工創業,因此創業主體就都是農民工,但是農民工的文化素質是偏低的,即使經過城市務工的經歷,但是文化素質對于創業來說還是偏低。據調查顯示,高中以以上文化水平的就寥寥無幾。因此他們選擇創業項目的時候都熱衷于那些項目小,科技含量低的。企業技術含量低抗風險能力就不會高,經常會造成流產的現象,甚至對環境污染也是一定的威脅。
想要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目標,就離不開農民工創業這一環節,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以有效推動精準扶貧政策落實,還可以有效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接觸城鄉二元結構的尷尬局面。但是這么具有意義的事情卻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關注和推廣。尤其是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新聞報道很少見,這就難以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另外,農村地區信息技術和信息傳播都相對落后,城鄉網絡連接設施和網絡系統是重要的不足之處。
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農民工創業需要資金,但是鑒于他們個人資金有限,因此拓寬融資渠道就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建議推行“政府+銀行+協會”金融融資模式,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融資途徑。
首先,政府是支持農民工創業的主要力量,因此可以直接予以資金扶持,或者從用于扶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資金調撥,或者根據當地經濟狀況提供農民工返鄉創業專用資金。另外,還可以放寬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的抵押范圍,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去貸款。第二,把農村信用社辦成主要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基層信用社根據實際情況,單獨建立符合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業務特點的信貸款管理制度,簡化創業貸款流程,對符合要求的農民工創業者從貸款額度、還貸時間上放寬限制。國有商業銀行要對農民工回鄉創業活躍的市縣分支機構授權,按照商業銀行規范提供貸款。建立新型信貸激勵和考核機制,調動信貸人員工作的積極性。第三,在政府帶領下,創立相關的創業協會,日常費用由企業創收金額按照比例上交。以政府作為擔保為那些項目好需要支持的企業創立提供貸款支持。
農民工文化素質較低,這會影響他們企業項目選擇和企業管理,因此如果想要確保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大相關的培訓力度。首先,利用專項資金為農民工返鄉創業主體設立培訓班,為他們講解創業的注意事項和管理技能,促進他們創業成功。借鑒國外的先進培養模式,比如東亞模式,以政府為主導,大學和培訓協會為輔,設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培訓制度和方式。雖然這種培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較長時間,但是卻可以從根本上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印發《信息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加快中國信息基礎設施優化升級,到2018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服務便捷、高速暢通、技術先進、安全、可控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可以看出,中國是非常重視信息工程建設的,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也離不開信息傳播和信息設施的支持。首先是政府,要加強信息傳播手段創新,重視信息基礎設施的配備和完善。其次是相關結構應該加強信息系統的搭建和開放工程;最后還需要農民工自身積極主動去探索各種創新信息,進行市場調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