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李琍
羊布魯氏菌病屬于高危害性、繁殖障礙性疾病,是嚴重影響規模化養羊經濟效益的重大疫病之一。
一、發病癥狀
發病初期病羊呈稽留熱,出現游走性關節炎及紅熱腫痛,全身淋巴結腫大。母羊發生繁殖障礙性綜合征,公羊發生睪丸炎、附睪炎及生殖(泌尿)系統感染。剖解病理:主要內臟肝、腎、脾、肺不同程度水腫及出血(瘀血、色變);關節腫脹、關節囊腔積液;全身淋巴結炎性水腫、切面外翻且多汁;胃、腸廣泛性或散在出血及炎性反應;氣管、支氣管、肺輕度至中度卡他性炎癥;公羊發生化膿性、壞死性睪丸炎和附睪炎,睪丸明顯腫大或萎縮,失去配種能力;妊娠后期母羊可見胎衣滯留、呈膠樣浸潤,部分表面覆有纖維蛋白和膿性滲出物,胎衣明顯增厚,并有出血點;流產胎兒普遍呈敗血癥病變,漿膜與黏膜瘀血及出血,皮下和肌肉間發生漿液性浸潤,脾臟和淋巴結腫大,肝臟見壞死灶。該病屬于嚴重繁殖障礙性疾病,重點危害種羊及新生羔羊。
二、流行特點
該病可常年發病,春、夏季相對較為高發,呈地方性流行特征。由于該病原自然宿主廣泛,故而多種帶病動物或攜帶病原的動物均有可能是該病傳染源。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體,排放進入環境后也是潛在的傳染源。該病傳播途徑較為廣泛,主要經采食或呼吸侵入動物機體而構成傳染,也可經受損表皮及黏膜侵入傳染,還可由攜帶病原體的吸血昆蟲經血液循環傳染。易感群包括人和多種動物,因此該病可在人和羊、其他動物(含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之間發生交叉感染。母畜妊娠中后期較為高發,多以流產、產死弱胎告終。
三、綜合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該病務必堅持“以防為主”的總體方針:(1)禁止從疫區、病史區(場)引種及購進育成羊,強化產地檢疫與公路運輸檢疫,做到防疫、檢疫措施并舉,嚴防死守,以杜絕該病陽性個體進入養殖區域。(2)威脅區、風險區抓好相關疫苗免疫接種,可采用布氏桿菌羊型2號菌苗于每年春初進行注射(每只注射0.5毫升),并定期做抗體綜合效價檢測,以達到70%以上有效抗體合格率為安全警戒線。(3)加強飼養管理,控制良性宜居環境(清潔、干燥、無菌、采光及通風良好)和進行科學飼喂管理(保證飼草料營養豐富而全價,飲水清潔而充足) ,以提高羊群整體抗病力,從而預防發病。(4)重視種羊的配前檢查,早期淘汰該病陽性檢出個體,嚴防帶菌個體間交配繁育,切斷垂直傳播途徑。(5)羊場(舍、欄)內環境、運動場等重點區域定期開展清掃保潔及消毒工作,主動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以降低該病感染發病風險,推薦采用10%~20%石灰乳、2%燒堿溶液、5%來蘇爾等幾種消毒劑交叉使用,以提高滅源效果,春、夏季每隔3~5天至少消毒1次,秋、冬季每周至少消毒1次。(6)盡量堅持“自繁自養”,降低外購羊攜原傳播風險。必須對外引種時,引種后堅持隔離觀察30天以上,并經專業實驗室做布魯氏桿菌病細菌學檢查(血清學檢查),確認健康無風險后方可混群飼養。
2.治療。建議對陽性檢出個體按照相關規定作撲殺及無害化處置。針對部分具有很高利用價值的發病羊,筆者推薦處方為“氟苯尼考注射液(用藥量為0.1~0.2毫升/公斤羊體重)+復方長效土霉素注射液(用藥量為0.1毫升/公斤羊體重)+黃芪多糖注射液(用藥量為0.2毫升/公斤羊體重)”混合肌內注射,每天注射1劑,連續注射3~5天;治療初期若病羊絕食較久(超過24小時以上),建議另側頸部肌內注射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5~15毫升,幫助病羊盡快恢復反芻及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