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偉
2017年年末,央視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耀世而來”,又掀起了一股文化綜藝的收視熱潮。豆瓣9.2分的高評分,超過70%的觀眾5星好評,讓節目口碑迅速發酵,有網友表示:“《國家寶藏》以國之重器,彰文化傳承,已提前鎖定2017年最佳綜藝節目寶座。”根據節目總制片人于蕾的說法,《國家寶藏》是以歷史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了一種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戲劇﹑真人秀等多種藝術形態于一體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創制的“紀錄式綜藝”。它通過一系列具象化﹑趣味化的創新互動,打破了文物以往留給大眾冰冷﹑古板的印象,真正讓博物館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央視又一爆款文化綜藝節目[1]。接下來,筆者將從節目內容﹑形式和價值觀傳導等方面簡要分析《國家寶藏》受到歡迎的幾點原因。
作為一檔定位為文博探索類的文化綜藝節目,為觀眾傳播和普及專業﹑準確的歷史文化知識是節目的職責所在。據了解,節目組在創作過程中,邀請全國九大博物館館長以及文博界的專家聯合參與節目創作,聘請北京大學考古系的老師和博士生作為節目顧問,共同為節目內容把關。此外,節目完成后,節目組還會將制作完成的節目送到相關博物館(院),由專家集體看片把關[2]。節目組以嚴謹的態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強大的智囊支持保障了所涉及歷史文化知識的專業性。因而在節目中,觀眾能通過講解員的介紹﹑國寶守護人的實地探索﹑視頻資料的補充解說以及館長專家的現場解讀,多維度﹑全方面地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特色亮點及意義作用。
之前很多的文化類節目最終落入曲高和寡的境地,往往就是犯了“就文化談文化”的錯誤,讓節目變成了策劃者和制作者的自娛自樂[3]。怎樣打破距離感,將離現代觀眾生活遙遠的文物呈現給大家,幫助觀眾深入淺出地了解文物的來龍去脈。《國家寶藏》主要采取的是創作基于史實合理虛構的劇本,再通過影視演員生動演繹國寶“前世傳奇”的方式來實現。比如,第一期節目中,國寶“各種釉彩大瓶”的“前世傳奇”由影視明星王凱演繹。王凱飾演自信滿滿的乾隆,不顧眾人勸阻,執意燒制匯集17種最具代表性陶瓷工藝的“各種釉彩大瓶”,最終達成愿望,制成了外形絢爛﹑工藝高超的“瓷母”。無論是演員的選擇(自帶流量的青春偶像王凱),劇本的安排(乾隆審美被吐槽的網絡梗)以及臺詞的設計(“你家里人知道嗎”等網絡流行語的運用),都引發了觀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熱烈回應,紛紛表示“官方吐槽最為致命”。這樣生動有趣的文化綜藝大家自然喜聞樂見。第二期節目中,撒貝寧詮釋“云夢秦簡”的主人公——基層官員喜兢兢業業的工作日常,詼諧幽默的表演也在網絡上獲得了網友的好評。
當前,人民群眾的物質財富越來越充裕,精神層面的需求也隨之不斷提升。《國家寶藏》作為一檔具有文化導向作用的節目,也正好契合了觀眾選擇更加多元﹑層次更高的文藝需求。節目組通過內容的精心編排,情感的積極表達和價值觀的正向傳遞,在“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期節目中,節目組邀請香港演員梁家輝作為國寶守護人,演繹國寶石鼓的“前世傳奇”;邀請與家人分隔海峽兩岸的故宮文物專家梁金生,講述一家人與石鼓南遷命運緊密相連的“今生故事”。兩岸三地的中國人為了守護國寶而聯系在一起,聚集在一起,實現情感的交匯﹑思想的融通。節目從文化的角度,表達了血脈相連﹑文脈相通的愛國情懷,可謂以情動人,以小見大。第二期節目中,講述人回憶國寶曾侯乙編鐘最近一次在香港回歸時奏響的情景,也從側面再次傳遞了同樣的價值理念。
第一期節目《千里江山圖》的“今生故事”部分,中央美術學院教師馮海濤為了再現《千里江山圖》的絕世風貌,潛心四年鉆研繪畫技巧,閉關兩個月復制原圖十分之一大小的畫作;仇慶年老先生秉承“慢工出細活,細活出精品”的研磨精神深入山區搜集礦石,精心研制顏料……他們的默默付出和堅持也通過節目的展示,讓觀眾感受到了源遠流長的工匠精神在當今時代的傳承和堅守的力量。
第三期節目“云紋銅禁”的“前世傳奇”講述中,借演員雷佳音之口,節目組道出了選擇“云紋銅禁”的展示理由:“禁”作為祭祀祖先之物,既用于放酒,更用于禁酒,意在警示后人,不要喝酒誤事﹑喝酒誤國。在禁止“酒駕”的社會大背景下,節目也借此巧妙宣揚了文明風尚,傳遞了正能量。第二期節目中“云夢秦簡”,通過展現基層官吏喜的勤學律令﹑盡職盡責的工作日常,也很好地契合了“法治”“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弘揚了正氣風尚。
《國家寶藏》舞臺主視覺為一塊巨型LED環幕,配合9根可移動變化位置的透明顯示柱,構建出多維立體的舞臺空間,呈現出精致逼真的場景效果[4]。同時,絢麗的燈光投影﹑古韻悠遠的配樂,使得節目的現場效果更加絢麗多彩。比如,在第一期節目末尾,石鼓守護人和故宮志愿者站立舞臺中央宣讀守護誓言時,主屏幕背景切換為太和殿廣場。宣誓人立即置身于氣勢磅礴的太和殿之前,恢弘大氣,觀眾也隨之如同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廣場上誓言的回聲蕩漾。
舞臺之外,節目組還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方式進行互動宣傳,增加了節目的討論度和關注度。節目開播之初,發布由那英演唱的節目主題曲《一眼千年》,為節目進行預熱(為綜藝節目專門創作主題曲的先例不算多);在青年聚集的B站開通“央視綜藝官方”賬號,發布《國家寶藏》節目,并在微博上發布公告,引導B站用戶用彈幕的方式評價節目,引發了討論熱潮。目前,僅第一期節目在B站的播放量已超240萬次,彈幕22萬多條,成功地在青年受眾中廣泛“吸粉”。同時,節目也開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邀請觀眾進行投票互動,讓觀眾的投票影響最終的寶藏入選結果,從而增加觀眾的參與度和關注度。
綜上,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央視的文化綜藝不斷推陳出新,異軍突起。《國家寶藏》這類文化綜藝節目,凝聚了文化力量,給受眾以精神鼓舞,保持了國家級媒體的引領地位,承擔起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希望這類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生存土壤越來越肥沃,觀眾的文化素養不斷提升,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形成文化自覺,最終真正實現由內而外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鐘菡.《國家寶藏》很年輕!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N].解放日報,2017-11-28.
[2]文創資訊.一夜爆紅的《國家寶藏》,會帶領文化類綜藝走出同質化怪圈嗎?[EB/OL].(2017-12-08)[2018-01-05].http://www.tmtpost.com/2955955.html.
[3] [4]文創資訊,“一夜爆紅的《國家寶藏》,會帶領文化類綜藝走出同質化怪圈嗎?”,http://www.tmtpost.com/2955955.html,2017年12月8日。
[5]杜守仁.電視宣傳中文化的品位與導向[J].電視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