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堅
“人工智能”一詞在當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中已逐漸為人們所熟知,科技的發展﹑資本的涌入使得人工智能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應用前景。融媒體時代,人工智能已越來越多的介入新聞寫作的領域中,特別是在體育﹑財經﹑災難等報道中廣泛應用。記者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更應該為此而警醒。人工智能在新聞寫作領域中的運用,自2014年始,已有近4年的發展歷程,
從最初美國的“Quakebot”“Wordsmith”到2015年國內的“Dreamwriter”“快筆小新”“DT稿王”,人工智能的新聞寫作體系愈發成熟和完善。再如,2016年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Alphago”大勝韓國棋手李世石,2017年微軟旗下的人工智能“小冰”進行詩歌創作,引發社會各界熱議,同時向人們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潛力和可能性,“小冰”的出現更讓學界的目光聚焦到新聞寫作領域。機器人新聞寫作具有精準高產﹑時效性強﹑真實客觀等優點,同樣也有寫作模式化﹑缺乏辨識度和邏輯性﹑缺失溫度與深度的局限性,“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記者”的問題再一次被提上議程。
人工智能在新聞寫作上所表現出的特點和優勢,是引發上述問題的關鍵所在。機器人新聞寫作從材料搜索﹑分析,內容加工處理以及最后新聞生成都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機器新聞寫作就是用編輯好的程序以及現有的新聞相關數據生成可視化的新聞,對新聞寫作進行格局性改變”[1]。第一,新聞生產的全自動化無疑是機器人新聞寫作最顯著的特點。大數據﹑云計算﹑龐大的數據庫,都成為機器人新聞寫作的重要支撐和后盾,人工智能通過新聞生成引擎以及算法,將有效信息從龐大的數據庫中檢索出來,再針對記者的寫作形式和風格加以模仿,從而生成新聞模板,將信息套用進去生成完整的新聞稿。在這一過程中已經幾乎沒有人的參與,在數據﹑信息抓取的效率和準確性上,人工智能確實有過人之處。第二,由生產自動化所帶來的高產量也是機器人新聞寫作的特點。機器人新聞寫作從抓取信息到生成新聞這一過程不僅用時短而且準確性非常高。在2016年巴西奧運會期間,騰訊旗下的人工智能“Dreamwriter”撰寫新聞3000多篇,達60余萬字,而為“今日頭條”撰寫新聞的“Xiaomingbot”的工作量也達到每天30多篇。不知疲倦﹑晝夜不停的工作方式以及超高的工作效率,都讓機器人新聞寫作達到了人難以企及的程度。第三,真實性與時效性,這也是機器人新聞寫作的重要特點。機器人新聞寫作對于資料和信息的抓取通過固定程序和算法,因為沒有人類的情感,所以在使用信息和資料時,沒有感性的偏向,而是客觀﹑真實地將資料帶入新聞模板中生成新聞報道,其寫作的真實性與實際資料的偏差相對較小,客觀性也毋庸置疑。機器人寫作可以24小時全天候待命,在第一時間獲取最新的資料和信息,并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生成新聞推送出來,在將真實性與時效性視為生命的新聞寫作方面,機器人新聞寫作確實有超越人工的地方。
由此可見,機器人新聞寫作有生產效率高﹑準確性強﹑新聞內容真實客觀﹑時效性強等優點,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重復性工作,降低成本,更加合理地分配資源,將人力大幅度解放出來,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這種方式也非常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但是,機器人新聞寫作相較于傳統的新聞寫作,更像是一種規模化的生產而不是創作,所以也有其避免不了的缺點和局限性。
機器人新聞寫作的模式化生產,使得所產出的新聞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新聞還是有很大差異。首先,在新聞標題上,機器人新聞寫作顯然存在很大的問題。例如,為“今日頭條”寫新聞的“Xiaomingbot”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時寫過這樣一篇報道的標題《奧運會乒乓球女單半決賽,世界名將丁寧(中國)4∶1輕松晉級下一輪》。這樣來看,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新聞標題,雖然也寫出了新聞的主要內容,但其過程﹑價值和意義卻無法表達,不夠吸引眼球。同樣是體育報道,《齊魯晚報》曾創作出這樣的新聞標題《里約冬日,玫瑰難綻放!0∶1不敵德國隊,中國女足無緣四強》,顯然這樣的標題更符合人們的審美形態,也更能引起共鳴。其次,在新聞內容方面,“Xiaomingbot”所撰寫內容為:“里約會議中心-3號館進行了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半決賽。現世界排名第2的丁寧代表中國迎戰朝鮮的金宋依。最終丁寧發揮出色,以11∶5,9∶11,11∶ 6,11∶3,11∶9的小比分,4∶1戰勝對手,晉級下一輪。金宋依悲情告別。”由此可以得出,機器人新聞寫作具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寫作邏輯也基本正確,但這種模板化的新聞缺少語句之間的銜接邏輯,語句平庸,沒有出彩點,不具備引人入勝的吸引力。最后,在新聞背景資料的使用上,二者也存在很大差異,背景資料的選擇和運用是為了更好地襯托主題,在整篇新聞報道中的運用也是非常靈活的,而在這種語言邏輯方面,機器人新聞寫作存在明顯不足,對于背景資料的運用非常僵化,一般就將其放置于新聞的最開始,更像是固定套路下資料的堆砌,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難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由上述對比不難得出,機器人新聞寫作有以下三方面的局限性。第一,寫作模式僵化固定。所謂的新聞寫作,只是把所篩選出來的有效資料,套入固定的模板中,將新聞寫作變成一種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在這樣的模式下,內容相似或相近的新聞會呈現出“換湯不換藥”的弊病。這種固定的模式和簡單的拼湊會大大降低新聞的質量,也會引起讀者的反感。第二,機器人新聞寫作的報道領域相對較小。目前,能夠順利撰寫新聞的對象多集中在體育﹑財經﹑天氣﹑災害等方面,這些報道多以羅列數據為主,而比較復雜的深度報道還無法達到流暢撰寫,這也從側面體現出機器人新聞寫作邏輯的單一性。第三,邏輯性缺失,缺乏深度和人性化。機器人無法建立像人類一樣的價值體系,也無法擁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不能夠像人類記者那樣為不同的稿件內容賦予不同的情感色彩,這就使得機器新聞寫作生成的稿件僅僅起到傳遞信息的功能,而不是一種信息的發現。”[2]機器人所撰寫的新聞往往流于形式,難有深度的挖掘,數據信息的精確羅列終究無法彌補缺少深度與溫度的遺憾。
人工智能對新聞寫作領域的介入,即推動了新聞行業的轉型與發展,也是對新聞工作者的一次巨大挑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優勢,又如何發揮人類的優勢,達到人機的協調合作,是每一個新聞從業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在被人工智能劇烈壓縮生存空間的狀態下,筆者認為,傳統新聞人唯有提高自身素質,發揮自身優勢才是正途。
第一,真實性永遠是新聞寫作的核心原則。從這一方面出發,新聞從業者應當充分發揮能動性,這是相較于人工智能的核心競爭力。機器人新聞寫作的材料源于對數據的再抓取,而不考慮這些數據的真實性,特別是面對調查性新聞報道時,更需要新聞人的長期追蹤和積累,特別是在關乎人們切身利益方面,更需要新聞人的思維和感知能力。第二,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注重文學的運用,在真實的基礎上加強敘述方式和技巧的優化,在不失嚴肅的基礎上恰當運用文學語言,會使得新聞報道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引發受眾的共鳴。第三,新聞記者要貼近生活,根據新聞受眾的情況進行靈活反饋。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及對于新聞的敏感度,及時了解新聞對受眾的影響,并根據反饋不斷調整新聞報道的模式。第四,充分發揮新聞人的輿論引導功能。新聞評論不僅是媒體的重要標志,也是新聞人區別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方面,人們對于新聞的需求早已不再滿足于表面的報道,對于新聞內容深層次的挖掘也成為公眾的需求,這是人工智能無法完成的,需要新聞人豐富的經驗和職業敏感度。輿論的引導更是如此,特別是對于重大新聞的報道,需要業內人士的評論與指引,將公眾引向更為理性﹑更為全面的角度。
在新聞越來越泛濫的當下,受眾更加需要有深度﹑有質量的內容,他們期待接受帶分析和觀點的新聞資訊,而這些能力只存在于有見地的人類記者。2009年6月23日發生在惠州的“889路公交車撞人事件”,在6月23號下午6點多鐘,惠州市區發生一起公交大巴車連續碰刮汽車﹑自行車事件。事件共造成4人死亡﹑11人受傷,28輛汽車﹑兩輛自行車不同程度受到損壞。
作為廣播記者,對于此突發事件,在得知信息后,第一時間趕到事發地點,克服種種困難采訪到現場目擊者﹑交警部門和在醫院接受救治的受傷者,盡可能還原事件發生過程。緊接著,記者對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追蹤訪問,如:肇事司機是誰?受害者的受傷情況如何?對肇事公交公司如何處置?是什么原因使肇事者做出這種行為?肇事者的同事得知事發原因時有什么樣的反映?并且,記者還對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制裁,以及對公交公司的司乘人員的心理輔導等受眾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連續報道。這是機器人模式化新聞寫作難以做到的。
人工智能對新聞寫作領域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整個新聞行業的結構,也促進了記者和新聞從業者的轉型,將人工智能的優勢與自身優勢相結合,是當下新聞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申云.“機器人新聞寫作”對新聞采編的機遇和挑戰[J].今傳媒,2016(11).
[2]劉松浩.機器新聞寫作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