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懷濤
在21世紀初期,紙媒進入黃金期,人們甚至對紙媒產生了依賴。但在十幾年的發展中,新媒體的崛起給紙媒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許多紙媒更是苦苦掙扎,為了能夠推動紙媒的發展與創新,必須要迎合時代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吐故納新。筆者認為,新媒體的到來除了給紙媒帶來巨大挑戰,也帶來更多的機遇。紙媒需要跳出思維局限,摒棄過去的優越感,從中做出一些改變,這樣才能夠讓紙媒走出困境,提高自身競爭力,而與新媒體融合可以說是唯一的發展道路。
雖然新媒體充斥著整個媒體市場,但是紙媒并非一無是處。筆者認為,傳統媒體在群眾眼中更具權威性,也就是用紙媒信息的質量來對抗新媒體信息的數量,從而實現價值重構。將信息量讓渡給新媒體,而要專注提高紙媒信息的質量。本文所提出的價值重構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數量讓渡,另一方面是速度讓渡。
辦一張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的報刊是讀者對報紙的基本要求,這也是紙媒過去引以為豪的地方。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這一情況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即使報紙版數再多也無法與互聯網信息相提并論,再加上發行成本倒掛問題,厚報在網絡時代已經不適宜。這要求紙媒樹立不拼數量拼質量的理念,將信息數量讓渡給新媒體,想辦法將厚報變薄,而將內容變“厚”﹑變“真”,這樣才能夠讓讀者花最少的時間看到所需要的真實信息。
與海量信息內容相同,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紙媒傳播速度與新媒體無法相比。但是,紙媒可以在精準﹑權威上發揮自身的優勢。新媒體的興起,特別是在自媒體背景下,人人都是記者,這些人隨時都在事件現場,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上傳到網絡平臺上。在速度上,紙媒無法與新媒體抗衡,這就需要收集網絡重要信息,并將其作為信息源,通過質疑求證﹑梳理補充﹑深度解讀等,實現網絡信息內容的升華,讓網絡碎片信息變得更加完整,讓網絡上的“快閱讀”變成報紙上的“慢閱讀或深閱讀”,從而展現紙媒的魅力。“反碎片化”操作不是利用新媒體信息,而是紙媒優勢與新媒體信息內容的融合。
既然新媒體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只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紙媒可以開通網絡版,將紙質內容上傳到網絡模塊中。當今很多紙媒都有這么一個觀念:發行網絡版會導致紙質版用戶大量流失。網絡版搶奪紙質版用戶資源這是不爭的事實,很多開設網絡版的紙媒會直接感受到發行量日漸下降。但是,這種認識首先就進入了一種誤區。紙媒設立網絡版已經是大勢所趨,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紙媒都已經走上網絡版路線,而網絡版也是紙媒線下發展到線上的一種營銷模式,主要目的不僅是迎合網絡用戶消費習慣,也是擴大自身影響力的方法。對當今的紙媒來說,最好的發展路徑就是通過網絡版,將線下業務逐漸發展到線上業務,通過線上業務再次回歸到線下業務,實現雙線發展,這樣即可實現一個良性循環,實現多循環﹑多元化的營銷模式。
在新時期,對于報社來說,攝影工作非常容易被取代,在2012年11月份,美國《時代》雜質封面就是采用了非專業攝影人員用手機拍攝的海嘯圖片。對于一些突發事件,類似手機類的自媒體反而是一種最便捷﹑最好的選擇。所以,在新媒體時代,做好紙媒內容整合就顯得十分重要。如報社采訪需要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而現在只需要將文字記者進行培訓即可讓其肩負文字和攝影雙重任務,拍攝和錄音工作只需要一部手機,甚至報社可以用約稿的方式將社會群眾所拍到有價值的圖片發送到報社電子郵箱中,這樣即可獲取更多的紙媒信息資源。同時,針對海量信息的特點,可以多角度拓展紙媒新聞源,如微信﹑微博等,都能夠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多元化經營模式即可提高紙媒的抗風險能力。
新媒體的出現對紙媒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雖然新媒體會壓縮紙媒空間,但是也提供了一次自我轉型的機會,推動紙媒的改革進程,經過這種轉型,紙媒才能夠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劉凱.新媒體與紙媒融合發展探究[J].采寫編,2016(4):65.
[2]李聰.淺析新媒體時代報紙新聞圖像的創新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0):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