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秋 黃 猛
電視旅游節目向受眾傳播各地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飲食習慣﹑歷史傳統等內容,滿足受眾賞心悅目﹑追新獵奇的心理。電視旅游節目可分為紀錄類﹑真人秀類﹑娛樂類等。因其受眾面寬﹑傳播面廣,從而成為各大電視臺的標配,特別是國內外大臺憑借超強實力打造出來的旅游節目,放眼世界,展現繽紛奇異的大自然魅力,從而把觀眾眼鼻口舌的感官全部調動起來,觀眾的審美能力隨之提高。近年來,各種自媒體也把鏡頭轉向吃喝玩樂,涌現不少閱讀數轉發率可觀的旅游類短片。
但是,當電視旅游節目廣泛推出之時,許多弊病與問題也紛紛出現,地方電視臺要想推陳出新相當困難,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1)旅游節目內容和形式單一。對旅游目的地的介紹浮于表面,單純做成景點廣告宣傳片,沒有深入挖掘人與自然的關系,探討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甚至生命的意義。形式上單一粗劣,有些節目以為只是風景加上班德瑞的音樂就可以應付。(2)旅游節目服務性差。目前,許多游客出行往往更喜歡利用旅游專業網站搜集攻略制訂旅行計劃,電視旅游節目信息不多,在時效性及互動性上不具有優勢。(3)播出平臺的差異。收視率和好評率較高的旅游節目如央視的《走遍中國》,旅游衛視的《有多遠走多遠》,真人秀旅游節目如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這些節目都是基于強大的平臺播出效應。(4)旅游節目花費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太高。旅游節目要從感官上刺激觀眾,上天入地加特效的花費不是一般電視臺可以承受的。在西方拍攝一部高水準的旅游紀錄片可能需要50萬美元,甚至更高的投入。央視紀錄片《第三極》制作時間長達400多天。
各地的旅游資源具有獨特性﹑唯一性,地方電視臺也不能因為種種困難而放棄珍貴的﹑能做出特色的優勢資源。地方電視臺想要在旅游節目上有所作為,既要節省成本,又要深入文化內涵,以小而精﹑有趣親切的形式去吸引目標受眾。所以,有必要從拍攝對象﹑制作理念與傳播平臺的建設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地方性節目要突顯特色,“地方性”這個關鍵詞就應牢牢占據思考的核心位置。只有把握“地方性”這一核心,才有可能把握其文化脈搏,才有可能透過地脈﹑人脈﹑文脈的影像梳理與編構,向觀眾呈現一個無法復制的獨特節目。
在中國發展的悠久歷史過程中,農村及其周邊區域一直是文化構成與文化沉積的區域。這就意味著如何挖掘鄉村的人文與自然資源,將是體現地方性的關鍵所在。從影視節目制作的藝術形式來看,“意象”是將內涵表征化的重要路徑。因此,電視旅游節目只有挖掘獨特的鄉村意象,才能突顯地方文化色彩。現以筆者參與制作的玉林電視臺旅游節目《魅力玉林》為例,說說如何挖掘鄉村意象。
“鄉村意象是鄉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人們頭腦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圖像’。“鄉村意象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它主要表現為鄉村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1]例如,鄉村在人們的心中有一個默契的文化意象,那就是故鄉,“接近故鄉就是接近萬樂之源”[2]。故鄉是心靈的棲息地,是始終如一的愛,代表著悠閑﹑寧靜,圓融,故鄉就成為旅游類節目常常要表達的文化意象。挖掘獨特的鄉村意象,有助于電視旅游節目避免內容上的膚淺,制作也不需要太多的成本。
玉林位于廣西東南部,被稱為“千年古州﹑嶺南都會”。南流江流過玉林盆地﹑博白盆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稻作文明發達。玉林一面朝海﹑三面環山,分別有云開山脈﹑大容山及六萬大山以馬蹄形包圍著玉林。亞熱帶的氣候加上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玉林的風光面貌有別于喀斯特地貌明顯的廣西其他地方,氣候宜人﹑風光秀麗。其間坐落著許多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村落。《魅力玉林》的主要選題就是尋訪這些特色鄉村,圍繞各個村落去挖掘它們的歷史﹑文化﹑人物和新的農業經濟。
“鄉村景觀意象包括聚居形態﹑建筑和鄉村環境等。”[1]四季更替的田野﹑變化莫測的森林﹑凝固歷史的建筑﹑大山般堅毅的農夫,人們對鄉村賦予了美好的符號。在介紹這些景觀意象時,可以互相交織,反映當地人民的生存狀態。博白和陸川是廣西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桂東南的客家人民勤勞勇敢﹑淳樸好客﹑尚文重教的特點明顯,客家建筑富有桂東南特色,圍屋的保護逐漸受到重視。在節目《陸川烏石鎮之旅》《尋訪朱熹后代居住的村子》就有較多的介紹以傳承客家文化。對于廣西歷史文化名村——東山村,《明史》記載萬歷年間東山村人何以尚與海瑞同朝為官剛正不阿。在《東山訪古桃花島主送秘笈》這期節目中,就介紹了東山村的名人故居和宗祠,展示明清建筑鄉約亭,著重反映東山村淳樸守法的家風傳承。
鄉村文化意象主要表現在村民的勞作方式﹑祭祀﹑鄉風民約﹑傳統節日中,其中有部分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下來。在節目《譚村愛蓮說》中,主要選取“廉潔”作為主題。譚村人以愛蓮為傳統,除了大量栽種蓮花,譚村的明清建筑多用蓮作為紋飾,取廉潔之意作為鄉風民約。玉林較為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采茶戲﹑寒山誕等。隆灣村位于云開山脈天堂山,梯田風光秀美,在水稻豐收的季節人們喜愛捕撈禾花魚,邀請采茶戲班搭臺慶祝。在《天堂山下隆灣村的豐收季》節目中特別展現了這一場景。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目不要僅拍攝存在于博物館中供人們瞻仰的部分,更要選取在生活中有生命力的活躍部分。另外,粵桂交融的嶺南文化也是《魅力玉林》表現鄉村文化意象的一部分。玉林和粵西山水相連,從飲食到節日一脈相承,許多生活習俗相似,如在節目中大力挖掘兩地相似或者差異處,頗有趣味。例如,北流平政年例中飄色表演,及裴九娘的崇拜。玉林美食重食材﹑偏清淡,講究營養,這些習慣也都類似于廣東美食,其中既有傳承的地方也有玉林變異的特點,如云吞﹑腸粉,等等。
獨特的生活態度也形成鄉村意象,它是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下人們通過生活實踐形成的心理傾向和基本意愿,它可以在一定的時期內成為人們生活的風尚。玉林三面環山,海拔400米至800米多為高山草原,當地村民歷來有養牛的習俗,所以玉林人做牛巴﹑炒牛料是能手,并將這種美食傳遍廣西和東南亞,在生活中玉林人崇尚水牛般吃苦耐勞的精神;山谷溪水中,玉林人通過截留溪水建成石窩來養魚致富非常普遍,靠著綠水青山人們就能悠然自樂地生活,那些石窩中的魚成為具有品牌意義的地理標志,如那林魚﹑北流魚;玉林大山連綿不絕,山間空氣清新,森林覆蓋面積廣大,是有名的長壽之鄉,長壽老人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習慣讓人們好奇和推崇。旅游節目為什么歷久不衰,除了好山好水及美食,更主要是展現久存于記憶中故鄉的生活。人們由于工作生活的壓力無法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通過節目可以回歸故鄉,心靈得到棲居。《魅力玉林》自始至終努力傳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簡單快樂﹑知足不浮躁的自然享樂型的人生。
鄉村意象是人與自然在長期的斗爭或和諧共處中產生的,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旅游節目中永恒的主題,既有趣味性也有知識性,引發人們如何存在的思考。《天堂山下隆灣村的豐收季》中,一群孩子在溪流中的深潭游泳,攝影師抓住鄉村孩子跳躍﹑翻騰﹑嬉鬧的瞬間,這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們無法體會的大自然的野性。鄉村生活長久以來都是艱辛的,如何獲取食物﹑如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都是生活的智慧。在《獨辟蹊徑!尋找大容山西麓最美秋色》中,人們習慣吃野菜﹑秋天捕捉山鼠,這些習慣都是艱難日子里留下的生活印記。目前,生態文明建設正全面開展,既要青山綠水也要金山銀山,這本身就是人與大自然的一場斗爭,在旅游節目中記錄鄉村在大自然中的蛻變,或許可以見證新的鄉村意象的誕生。
旅游節目簡而明之就是要美,要有視角沖擊力。隨著拍攝設備的更新換代,地方電視臺也有一定的條件捕捉觸動人心的大自然美景。這些美景說不上多瑰麗,但對于本地人來說發現故鄉的美就夠引起共鳴。如在《為何歷史上善民甘氏在州務上有更多的話事權?》這期節目中,利用延時鏡頭,展現落日場景中的村莊﹑稻田。鄉村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許多自然崇拜來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觀賞落日的最佳位置恰好在村里的佛像前,攝像機放于此位置借助村民的視角,增添了大氣肅穆的氛圍。鄉村意象上有孤獨的味道,一山一水一村居,常有老人靜坐屋前,畫面以老人為視角,捕捉云卷云舒,這是最能引起忙碌人們情感共鳴的時刻。在制作旅游類節目中往往會被邀請參加鄉村的祭祀活動。久居城市的人回到故鄉參加祭祀,現場非常熱鬧。盡管流程繁瑣有些也與時代格格不入,但他們的臉上呈現的安樂和喜悅表露無遺。攝像師要注意觀察現場,抓住細節,選取新鮮的視角記錄下來。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呈現對象的特質,使非常普通的場景變得熠熠生輝。有些旅游類節目的節奏可能較慢,但是在《魅力玉林》欄目里,節奏較快,轉場直接,以豐富的內容和表現力較強的畫面讓觀眾目不暇接。這樣做是揚長避短,畢竟不是每個村落都有大型可看的風景或者復雜的傳說故事。要使畫面好看,在編輯上也要與音樂融為一體,營造節目的氣氛和意境,激發觀眾情感,進而愿意參與鄉村旅游。延時﹑高速等鏡頭根據場景合理運用,太多太濫也會令觀眾失去新鮮感。
在全媒體的環境中,人們的生活有明顯的娛樂化傾向,因而娛樂綜藝類節目近年大行其道,相當一部分的觀眾喜歡輕松幽默休閑的節目。比如,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旅游衛視的《瘋狂星旅行》等,將真人秀與美景美食融為一體,廣受觀眾的歡迎。《魅力玉林》欄目抓住流行,風格定位成紀實性與娛樂性相結合的專題類節目。娛樂性主要是設計主持人搞笑甚至是較為浮夸的橋段,與純粹的穩重的紀錄片如《舌尖上的中國》《走遍中國》《廣西故事》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在《獨辟蹊徑!尋找大容山西麓最美秋色》中,設計一段主持人推獨輪車在山路偷運橄欖的段子,既體驗獨輪車這種古老的工具,也能在笑聲中輕松娛樂一下。
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熱情地呼喚“讓我們拋開這些屈尊俯就的熟悉和假冒的對‘鄉人’的關心,學會嚴肅地對待那里的源始單純的生存吧!惟其如此,那種源始單純的生存才會重新向我們言說它自己”[2]。在海德格爾看來,生存的意義與生命的體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在鄉村旅游中,習慣于城市生活的人們往往去到鄉村走馬觀花一趟,采摘當地的特產就滿載而歸。事實上,這不是深入靈魂的旅游。如果節目只是這么跟著一日游話,只怕也打動不了觀眾。電視旅游節目要能夠激發城市游客前往鄉村去尋找回歸原始的夢,滿足他們的歸屬感。《魅力玉林》有大量的主持人與當地村民打成一片的細節。主持人與97歲的阿婆喝酒﹑與村民一起撈魚挖蓮藕,跳舞或者唱歌,這些互動并不是裝裝樣子,而是要求主持人發自內心地融入,去呈現鄉村生活的艱辛和歡樂。節目導游必須是當地熱愛家鄉﹑熟悉家鄉﹑有一定故事的人。例如,《綠色寶庫望君山,走起!》中的導游曾多年外出經商,現選擇回鄉種果務農,帶領村民搞農家樂。他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非常了解,節目通過他傳遞環保思想﹑故鄉之情。這期節目有一個細節是主持人搖動深山上不知名的花樹,結果下了一場花雨。節目播出后的周末,游客眾多,通往這個不知名的小山村竟然堵車了。電視旅游節目在解說詞上也要體現親切的參與感。《魅力玉林》解說詞的特點亦莊亦諧,描述場景主要從主持人的角度和感官上去說,試圖喚起觀眾的共鳴。講述歷史傳說要簡明動聽,娛樂的橋段則要求主持人口語化的自我調侃。
地方電視臺永遠在解決人才﹑物力的路上,這是一個難解卻不得不解的問題。電視媒體人必須具備策劃﹑統籌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和執行力。目前,各個電視媒體對于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擁有專業的人才才有可能做出專業的電視節目俘獲觀眾。平臺與人﹑物﹑財的難題通常由地方電視臺全臺統籌考量,難以因一個節目加以很好地解決。在此,筆者在此提出個人的一點思考與探索。
“狼者,群動之族。攻擊目標既定,狼群起而攻之。單打獨斗狼不敵虎﹑獅﹑豹,但群體協作,卻可以戰而勝之。”這是群狼策略受推崇的原因:一頭狼什么也做不了,一群狼則可以撕裂一切。
借鑒群狼策略,地方電視臺可根據旅游目的地的互補關系,建立地方旅游節目聯盟,推進旅游資源互補﹑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旅游特色旅游節目擴展傳播途徑。
借鑒“群狼策略”,還可以通過靈活﹑接地氣的全媒體拓展平臺,特別是在移動傳媒(手機)和網絡傳媒爭取多元合作和小視頻傳播的突破,從而改變平臺造成的地方電視臺影響力不足而造成的人財物的短缺和發展困境。
《魅力玉林》欄目固定的工作人員只有5人,280攝像機和D700電影機各一臺。雖然沒有無人機﹑搖臂和長焦鏡頭,但只要用心還是可以拍攝出優美的畫面。有限的人才﹑物力制約了節目質量更上一層樓,何況《魅力玉林》是一檔時長三十分鐘的旅游節目,在時間的統籌上也非常困難。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具體的困難?人少就發揮人少的優勢,打造執行力強靈活應對的團隊。首先,需要依靠欄目組成員強烈的工作熱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其次,要有責任心和毅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做好事前的策劃和溝通,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爭取時間,確保錄制順利進行。確定選題前必須和目標對象進行充分的了解并傾聽村民的故事,捋順各個過渡和轉場的環節。例如,在拍攝《靈山光蔭的老故事》中,了解到采訪對象的叔伯民國時期在馬來西亞種植橡膠,馬上調整增加節目內容。有些節目需要組織較大場面的活動,必須一一確認細節。有時候到了鄉下,采訪對象改變主意不愿配合拍攝,那么必須在現場耐心說服目標對象爭取繼續拍攝,如果說服不了要果斷改變策劃方案。這種情況就要考驗現場策劃能力,只要平時多觀看其他優秀節目,緊急關頭就可以進行借鑒。
電視旅游節目因為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生活知識﹑賞心悅目的畫面﹑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地刺激人們的感官。在全媒體的激烈競爭中,本地的鄉村意象具有獨特性,這是地方電視臺能夠保持優勢突出文化品位的資源,好好挖掘加以利用,一定能夠創作出精品欄目。
參考文獻:
[1]熊凱.鄉村意象與鄉村旅游開發芻議[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9,18(3):70-73.
[2]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超譯海德格爾[M].郜元寶,譯.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
[3]張煒.縣級電視臺旅游紀實類節目初探[J].新聞世界,2014(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