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張文挺
1958年,我國引入電視技術,不久便衍生出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專業。電視新聞與廣播播音的最大差異就是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需要應用自身的肢體和聲音語言進行新聞報道,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隨著新媒體技術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新聞口播﹑新聞解說以及記者連線等新聞報道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電視新聞節目的工作人員需要創新播音主持觀念,為觀眾帶來更為精彩的節目。
在傳統的電視新聞中,工作人員會事先收集資料再進行新聞報道。而在新媒體技術時代,對于新聞報道的信息量與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會在演播室連接記者進行現場報道,還會邀請專家到演播室進行現場分析,充分體現了播音主持的時效性特征。這種特征能夠使電視新聞節目更加真實客觀,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能夠將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觀眾,實現了新媒體技術時代信息的共享及應用。尤其是在進行重大新聞的報道中,播音主持更要注重多點聯動報道,從整體上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在新媒體技術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呈現出顯著的多樣性特征,通過計算機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應用,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這就要求播音主持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不僅要在真實環境中進行新聞報道,還要在虛擬環境中創造情境,將即時新聞作為素材,在現場情境中將新聞事件相關的數據與視頻等資料進行整合與分析,為觀眾呈現精彩的視覺盛宴,激發觀眾對新聞節目的興趣。
在新媒體技術時代,出現了微博與微信等多種新媒體工具,為了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趣味性,播音主持需要在保障電視新聞客觀性與真實性的基礎上,應用全新的創作技巧,將有獎問答或者實時評論等互動活動引入電視新聞節目中,這樣才能調動觀眾的積極性,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趣味性[1]。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雖然為傳統媒體行業帶來了沖擊,但同時也提供了機遇。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新媒體技術,創新播音主持創造理念,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使電視新聞在新媒體時代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隨著新媒體與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新聞傳播行業出現了很多新設備與新技術,使得新聞廣播走進了新媒體技術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工作人員專業素養的提升以及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作觀念的創新顯得尤為迫切。電視新聞節目需要改變傳統的播音主持創作觀念,在與新媒體技術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創新并拓展新聞演播室的功能,促進電視主持技能與新媒體技術有效銜接。與此同時,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還需要創新工作形式與工作內容,根據演播室的實際狀況,創造不同的情境,激發觀眾的興趣,提高觀眾的參與度。比如,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可以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應用微信公眾平臺與觀眾互動,讓觀眾在平臺上發表自己對新聞的看法與感悟,主持人選取幾條代表性的評論在節目中朗讀出來,這樣能夠使觀眾參與新聞節目,調動觀眾參與電視新聞節目的積極性,有效促進電視新聞節目可持續發展。
另外,電視新聞節目的工作人員可以打破常規的演播室新聞報道模式,選擇場景切換的方式,選擇多個主持人,在不同的場景下進行新聞報道,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多樣性;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新聞內容,變動主持人的位置,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靈活性,從而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吸引力,增加觀眾的滿意度與參與度。
新聞工作人員會對社會輿論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新聞工作人員需要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秉持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避免在節目中出現失誤,以此避免電視新聞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提升新聞傳播行業的聲譽。電視新聞是公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需要發揮正確引導輿論﹑傳播優秀文化﹑剖析社會現象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新聞工作者需要注重政策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理論動向,從而提升自身的政策理解能力,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這樣能夠有效促進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全面發展。另外,隨著新媒體技術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成為各行各業的熱門詞匯,電視新聞也是如此,新聞工作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將新聞的重點放在視覺體驗與數據分析上,通過挖掘與分析數據了解背后的故事,從而體現出電視新聞的人文思維以及深層價值,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創設和諧社會氛圍。
隨著新媒體技術時代的到來,電視新聞播音主持行業開始改革創新,新聞媒體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需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新媒體技術時代,傳統的斷句能力﹑語言能力以及情感掌控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需要深入了解電視新聞的采﹑寫以及編等知識,提升自身的撰稿能力與編排能力等,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專業素養,為觀眾帶來更加精彩的電視新聞節目。與此同時,電視新聞的主持人需要熟練應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新媒體產物,利用互聯網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提升自身的資料收集能力與寫作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另外,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需要形成鮮明的個人特色,通過獨特的語言魅力打造獨特的電視新聞節目,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很多著名主持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特點與主持風格,比如:趙忠祥的聲音比較沉穩厚重,鞠萍的聲音甜美溫柔,倪萍的語言風格為坦誠直率,白巖松的語言風格為有情有義。正是因為獨特的語言特點與主持風格,使這些主持人脫穎而出,深受觀眾喜愛。因此,電視新聞制作單位需要對主持人進行個性化包裝,在確保節目真實客觀的基礎上,促進新聞節目的多樣化與個性化,使主持人的語言特點及主持風格與節目的風格相互襯托,這樣才能促進電視新聞節目長久發展[2]。
新媒體技術時代的到來,不僅促進了電視新聞的相關設備與技術的創新,還促進了傳播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的創新。通過對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分析可知,新媒體時代增強了電視新聞節目的時效性﹑全面性﹑多樣性及趣味性,電視新聞節目的主持人需要不斷提升專業素養與技能水平,探索新媒體的相關技術與傳播手段,將其轉化為創作優勢,從而提升新聞節目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四威.新媒體技術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作樣態的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7,8(5):125.
[2]楊晶,李振明.新媒體技術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作樣態的發展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6,2(1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