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勇
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31億,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陣地,成為民眾表達訴求的首選平臺。網絡輿情已成為政府行政部門或者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為扼制不良、不實、有害信息的傳播和炒作,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對網絡輿情進行監管十分必要。
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飛速發展,網絡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網絡輿情成為社會輿情的主要表現形式,網絡是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并助推政府執政能力的提升,促進社會民主化的進程。但由于網絡輿論“自由超市”的特點不便于監管,一些負面的言論也不斷出現。網絡輿情如同一把雙刃劍,在助推政府改進工作的同時,又會成為社會輿論的加熱器和放大器,容易給政府公信力、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改革開放40年,我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進入了社會矛盾的多發期,網絡輿情事件頻發、高發、突發成為常態。因此,必須對網絡輿情加以研究,才能進行有效引導和管理。2014年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開啟了互聯網治理新元年。
微信從誕生至今,已滲透到社會的各領域,微信等社交媒體對社會輿論格局具有不可忽視的杠桿效應。由于微信在輿情傳播方面的特殊性,微信個人平臺尚未開放,這直接造成微信輿情監控的難度,給監管提出了諸多挑戰。一些其他自媒體,如微博等,與微信都有相似的特性。所以,可以說,微信等自媒體給輿情監管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網絡輿情監測與分析,是指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對網絡輿情的現狀、原因、趨勢等進行觀察、梳理、判斷,形成不同形式的報告,滿足掌握網絡輿情和新聞追蹤等信息需求的活動。
信息獲取分為人工搜索和專業軟件搜索兩種方法。根據搜索入口不同,人工搜索分為兩種:一是利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輸入相關的關鍵詞,查找輿情信息;另一種是在相關目標網站中,利用站內檢索功能進行定向搜索。借助專業軟件,可彌補人工搜索信息覆蓋面小、獲取時間滯后等短板,但需要搭建專業的輿情監控平臺。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具備自動推送監測信息且數據量大、操作體驗好、分析能力強、有效信息檢出能力優(節省人力)等特點的產品。
網上信息獲取技巧,主要有以下四點。(1)網站分類整理。將出料比較多的新聞網站、論壇、博客網址進行分類整理,保存在瀏覽器收藏夾中,如將新聞網站分為綜合門戶類網站、經濟類網站、思想類網站等,方便每天瀏覽;將微博中的活躍群體分為意見領袖、專家學者、維權人士、媒體人等幾類分組監測。(2)掌握信息源更新規律。重點監測問題多發的欄目、版塊。通過瀏覽門戶網站新聞頻道的排行欄目,有助于快速了解當天的網絡輿情熱點。在瀏覽論壇時,可設置“按時間排序”,只需瀏覽幾個新的頁面就可快速瀏覽當天信息,從而不斷提高工作效率。(3)根據專項任務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監測。在特定時期,某些特定信息需求量大增,如每年“兩會”,對政策討論的信息會增多。所以,重大輿情事件發生后,可針對其進行重點監測。(4)借助搜索引擎。利用網絡資源的“類聚性”,通過輸入特定關鍵字,定向發現有價值的信息。
關鍵詞搜索的使用技巧:關鍵詞搜索是信息獲取最基本的技巧,是輿情工作者必備的技能。(1)關鍵詞加引號。給關鍵詞加上雙引號,可以避免被拆分,達到精確匹配的效果。(2)關鍵詞加減號。表示查詢結果中不能出現減號后的關鍵詞。例如,在百度搜索引擎中鍵入“抵制韓貨 -禁止”(第一個關鍵詞與減號之間加個空格),搜索出不包含與“禁止”抵制韓貨有關的信息。(3)高級搜索指令intitle。指令格式為“intitle:關鍵詞”或“關鍵詞 intitle:關鍵詞”,含義是搜索標題中包含有指定關鍵詞的網頁。在雙關鍵詞使用格式中,第一個關鍵詞需要與intitle之間加一空格,空格及intitle后的冒號必須是英文半角狀態。(4)site的使用。指令格式為“關鍵詞site:網站域名”,如在“新浪微博”上搜索“落馬官員”,可輸入“落馬官員site:weibo.com”,實現在指定網站中搜索信息。(5)精確利用網絡熱詞,提高搜索效率。如“李剛”“史上最”“被平均”以及“明珠”(替代民主)、“河蟹”(替代和諧)等,這些熱詞隨著特定事件而生,且不斷在變化,對于網絡輿情監測與分析工作來說,要及時跟進,總結經驗,提高監測能力。
(1)網站。如人民網、新華網等傳播新聞為主的新聞網站;新浪、騰訊、搜狐、網易等商業門戶類、財經類網站;綠色和平、紅十字會等社會團體、組織主辦的機構網站;中華復興網、鐵血網等主題類網站。網站的手機新聞客戶端和網站新聞跟帖評論是網絡輿情關注的重點。(2)微博。碎片式的文字表達、多樣化的發布渠道以及點對點、點對面式全方位的傳播方式等特點,是網絡輿情的始發地和引爆點,如新浪微博。(3)論壇。境內的天涯社區、百度貼吧等綜合類論壇,由于網民參與程度高,發帖數量大,影響力強。如天涯論壇,其帖子以生活娛樂類為主,但反腐維權、時政類帖子也很受追捧。
為了在來源復雜且海量的信息中快速定位有價值的輿情,必須對網上新聞或帖文進行分析、判斷、鑒別,透過現象看本質,確定其在輿情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價值。(1)刊發位置。輿情是首次刊發還是轉載,首發是在新聞網站、論壇網站還是在微博、微信中,在中央網站還是地方網站等;輿情刊發的位置在網站首頁還是在分頻道,在網站的要聞區還是在其他版塊等。(2)輿情類別。輿情內容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圖文結合、視頻文字結合等。通常有圖片或視頻的輿情更容易引起受眾關注;輿情來源是媒體還是網民輿情;發布作者是認證用戶還是普通用戶,是“大V”還是一般網民,是老用戶還是新注冊用戶,粉絲數有多少等。(3)傳播情況。包括輿情傳播范圍、單元時間內點擊數、帖文轉發數、跟帖數、點贊數等。(4)人為操縱的虛假、惡意信息。當出現多個網民對同一條信息發表的評論思路一致、語氣相似、傾向性明顯,頂貼轉帖回帖頻繁,而且IP地址也大致相同,那就有可能是人為操縱的虛假、惡意信息。
日常網絡輿情監測,定點定時收集、閱評疑似信息,定時上報。特殊時期啟動網絡危機應急預案,24小時值班,發現突發、重大輿情,不分時間、不分地點,第一時間上報。
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入,內容、網絡、終端融合的趨勢明顯,針對不同場景、不同人群、不同信息承載方式的細分社交平臺進一步豐富,向小眾化方向發展,輿論傳播格局日趨復雜。知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個性化更加鮮明的自媒體平臺在公共事務中起著重要的源頭和推進作用,悄然改變著輿論場中的規則,輿論生態正在步入“圍觀新常態”,倒逼社會輿情引導的新突破。
[1]郝曉偉.網絡輿情監測:理論與實踐[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