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濤
突發性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因為影響范圍廣,公眾關注度高,面對如今活躍的新媒體,重大的突發性事件報道甚至被認為是應急廣播存在的價值之一,因為事件真相還需要由傳統媒體還原。2012年,廣深沿江高速公路“6.29”重大交通事故、2014年上海外灘踩踏事件、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這類突發性事件最大的特征是“不可預測”,如果用打仗來形容,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就是應急廣播的遭遇戰,面對遭遇戰,記者應掌握一些共性的規律及處理模式,力求讓報道出彩。
突發性事件發生后,信息高度不確定,受眾最需要了解現場的情況、事發原因等,應急廣播記者如果能最快、最大程度地消除這種不確定性,就可以迅速占領新聞制高點。故此,遇到突發性事件,記者有三大要務。
第一,排除萬難,抵達現場。記者要盡可能靠近現場,只有現場才有第一手材料。通常,事發現場的很多場景、情節、圖片影像等素材稍縱即逝,錯過就沒有重現的可能。記者趕到現場后,應第一時間仔細觀察現場,并迅速記錄音像、文字等材料;第二,突發性事件現場比較紛雜,信息難免混亂,記者應迅速找到當事人或現場目擊者,向他們了解事發經過,掌握盡可能多的確切信息;第三,迅速發布合適的報道。“合適”有兩個要求:第一個要求是要符合職業道德,有人文關懷,不渲染血腥場面,不泄露個人隱私等;第二個要求是客觀,記者在報道中不應帶有本人想象或主觀推測,報道的內容要有憑有據,掌握多少情況就報道多少,不確定的信息也要明確告知聽眾,切忌“不懂裝懂”。
突發性事件一旦發生,記者暫時無法掌握事件的全面情況是報道的常態,而且公眾急切想要了解事件的相關信息,這也改變了他們對于事件完整性和準確性的期望值。“既然誰也無法保證自己不偏不倚,索性放棄這種自我標榜,老老實實地把調查和判斷過程、立場和預設向受眾公開,讓他們來評判、選擇和監督,以方法和程序的客觀來代替結果的客觀。”[1]
突發性事件發生后,隨著時間的流逝,公眾對事件的真實性、完整性的要求隨之提高,應急廣播的記者必須更加努力地確認事實。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在現實中,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記者在現場要留意,看到并不意味著知道,事實不一定就是真相,如果對所見所聞不謹慎處理,不認真核實,有聞必錄,極有可能播出不實的消息。
古人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在突發性事件采訪報道中,只有“兼聽”才能避免報道失實。這就要求記者注意甄別信息來源,看它們是第一手信息,還是第N手的間接信息,需要問清楚信息提供者是事件的親歷者、目擊者,還是聽別人轉述的。記者要格外留意,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每增加一個環節,信息就有多一分失真的可能。
同時,應急廣播記者還需要多方核實信息來源,即便是第一手信息,即便是自己的親眼所見,也要思考、辨識信息的真實性,注意多方佐證。
突發性事件報道效果評估是整個流程的最后一個環節。效果評估的目的主要是完善以后的報道機制,增強應急廣播對突發性事件報道的能力,提高應急廣播的反應速度和傳播效果。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測量突發性事件報道效果、評價報道應急機制的完善性并總結相關經驗。前兩項內容在量和質上對應急廣播報道機制進行評估,后一項為建立完善的報道應急制度提供反饋,并最終優化突發性事件報道應急機制的整個流程。因此,報道應急機制的效果評價的目的在于:尋求確保突發性事件良好傳播效果的改進方法,以及造成報道應急機制不能順暢運行的不足之處。效果評估依據自上而下的評價邏輯,從流程、人員、結構、內容這四個方面對整個突發性事件報道應急機制進行評估。
流程考察是指應急廣播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至事件處置完畢為止的整個報道過程的一個考察,此評估的目的主要是發現程序中的不足之處以及還可進一步提高的環節,為下一次突發性事件報道積累經驗與教訓,優化應急廣播的報道流程、提高傳播效果。其實,應急廣播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流程大致相同,只要根據個別的事件的特殊情況進行微調即可。
對于人員的評估包括相關人員行為和績效的評估,需分層次進行,大致可以分為對決策管理層、指揮管理層以及實施層的評估。例如,相關人員對突發性事件怎樣行動和反應,每個崗位的履職情況如何,在非常規狀態下的工作效率如何,等等。
應急廣播在報道突發性事件的時候,指揮中樞應當結構簡單,指令快速而清晰,否則容易產生混亂。指揮中樞的組織結構繁冗、層級結構復雜以及部門之間理不清的關系,容易造成決策、執行不力,錯過最佳時機。提升系統內部橫向合作的能力和信息橫向傳播的暢通速度,才能確保應急廣播在報道突發性事件時高效運作。
俗話說:內容為王。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內容是否及時和專業,涉及應急廣播的地位,這項評估主要包括新聞的專業評估(新聞的采寫與編播質量)以及傳播效果的評估。對于突發性事件報道內容和傳播效果的評估是整個報道應急機制評估的關鍵,特別是傳播效果,既是新聞采寫質量的重要評估指標,同時對整個報道應急機制的改進具有重大意義。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面對突發事件,應急廣播要做到臨危不懼,把遭遇戰打成陣地戰,一線記者要做好充足準備,在事后及時總結,完善不足,為下一次突發性事件報道做好準備,維系社會秩序、減少社會損傷、平息公眾焦慮,達到突發性事件傳播的首要目標。
[1]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塔蒂爾.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M].劉海龍,連曉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