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楊
傳統媒體是相對于近幾年興起的網絡媒體而言的,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即通過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平臺的媒體,側重于大眾傳播,包括電視、報刊、廣播,等等[1]。
對于新媒體語境的概念,可以根據學者對新媒體的定義來分析,新媒體是充分利用用戶終端及現代網絡,通過電腦電視等向用戶進行信息傳遞,其性質為明顯的互聯網傳播。新媒體語境主要受新媒體形態的影響,在媒介環境或傳播理念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之處,應用在傳媒行業中,需要改變傳統信息傳播方式和理念。新媒體是一種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聞,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體、互動等特點。新媒體突破了傳統新聞傳播的概念,在視覺、聽覺、感覺等方面給大眾帶來一種全新的體現與感受。
新媒體在信息時代下主要是針對傳統媒體,繼傳統報紙廣播等發展起來的新興媒體形式,運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先進的技術,通過網絡終端,為廣大受眾者提供社會信息。新媒體語境下的電視新聞播報與傳統電視新聞播報相比,最大的差別是觀眾可以通過互聯網,親身參與新聞評論,傾聽更多觀眾的聲音,從而有效促進新聞多元化。在不斷更新的新媒體語境下,社會信息傳播將更加方便,諸多新聞主持人以無線通信等網絡平臺,可以通過手機了解時事新聞,而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逐漸向信息傳播和更新方向發展與轉變。
不論是人力資源還是物力資源,傳統媒體都具備非常大的優勢,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且可持續發展,運營機制與新媒體相比也更加完善,新聞編輯與采訪寫稿也都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基礎,具有一定的媒體公信力和權威性。我國的新聞報道始終保持著傳統媒體的嚴謹性和權威性,觀眾的信賴度高,且觀眾群體比較固定。但傳統媒體缺乏信息傳播的反饋以及在形式上的內容單一,也不能保證傳播信息的新鮮度,傳播方向非常單一。相對傳統媒體,新媒體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網絡資源豐富,成本低、互動性強、信息搜索迅速,等等,但是新媒體相對缺乏公信力、嚴謹性以及真實性,常常出現虛假新聞。由于新媒體的網絡環境比較開放,虛假信息一旦泛濫,其影響也就會在短時間擴大,并產生較大的、較深的影響[2]。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很大沖擊,新媒體受到了大眾的廣泛接受和歡迎,這都給傳統媒體行業的存在帶來了威脅。
首先,有效利用新媒體,廣泛吸收社會各方面的新聞信息,保證新聞的準確性和實效性;為獲取更多信息,可以選擇跨界報道,讓觀眾在電視中獲取到大量信息,并通過及時整理將信息呈現給觀眾;為避免新聞內容太過單一,可以尋求多種途徑和當時對新聞內容進行豐富,實現多元化報道,尤其是要增加有關民生的新聞,打破新聞報道的嚴肅性,提高大眾的觀看興趣。
其次,要注意增加新聞深度。新聞深度一直以來都備受網民關注,只有進行深度報道,讀者才能從中獲取更多資訊,從而引發讀者深思。然而,深度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增加新聞的深度,勢必需要更長的篇幅,而電視新聞報道的簡要性,直接限制了深度報道的次數。盡管如此,電視新聞媒體可以依靠科技,使用數字化語言,方便讀者查閱,例如:用鏈接代替報道內容,將報道直接寫入鏈接中。與此同時,數字化語言也可以促進信息傳播,網民可以通過轉發鏈接的方式,快速將報道進行傳閱。需要注意的是,電視新聞媒體在追求報道實現性、真實性的同時,要避免報道出現片面化,向深入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要站在客觀角度進行報道,從而避免對大眾形成思想誤導。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大眾對聽覺以及視覺方面的要求逐漸增高,不滿足于傳統電視新聞的播報模式。電視新聞可以通過圖像、聲音、視頻來提高觀眾的關注度,如敘述性的新聞可以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增加電視新聞的生動性、趣味性與吸引力。另外,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還可以利用高科技,如聲像一體技術等,讓采訪對象和記者之間的采訪畫面變得更加生動。
傳統新聞報道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播,然而,新媒體語境下大眾能夠對新聞事件進行實時評價,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應致力于在報道過程中增強互動,并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整合大眾的想法,在一定程度提高電視新聞的被關注度,了解民生。所以,為增強互動性,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需要盡可能建立反饋機制,并擴寬信息傳播渠道,利用各大網站與聊天網站,增加與觀眾的交流,進一步提升觀眾的關注度與參與度。
在時代發展背景下,創新是一種重要精神,對于電視新聞以及整個行業而言,創新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正因為有了大量的創新,電視新聞報道才會有新媒體技術,并使之成為重要發展助力。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面臨著重要的生存形式,只有重視創新、努力創新才能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下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抓住更多群體。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報道內容和形式上,在創新過程中,觀眾的感受是核心所在,觀眾作為電視新聞報道的受眾,也是新聞報道的參與要素。在新媒體下,其最大特點是將觀眾的參與性作為重點,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觀眾的關注度與參與度,因此,建立并完善反饋機制尤為重要,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公眾號這類公眾平臺,讓觀眾擁有發言權,參與互動式評價。新媒體可以根據觀眾的反饋調整節目重點,形成獨特的風格,從而培養一批固定的觀眾群體。
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進行改革和創新迫在眉睫,新媒體衍生的各種信息傳播模式逐步取代傳統媒體。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漸漸加快,原始落后的新聞信息獲取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新媒體語境逐漸彰顯了對電視新聞播報的重要作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成本低,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現實問題,因此,電視新聞報道在廣泛應用新媒體的同時,不僅要進行策略改變,還要保留傳統媒體的優點,不斷豐富電視新聞播報內容、提高電視新聞吸引力,并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增強電視新聞的互動性,結合新媒體的優勢進行創新和改革,以此獲取長遠健康的發展。
[1]高貴武,王夢月.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的突破與演進——從央視新聞移動網看融媒時代的新聞報道[J].電視研究,2017(5):11-13.
[2]王政江.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的問題和策略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5(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