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豪
與一般電視作品相比,革命歷史題材專題節目具有較強的政治性,承擔著宣傳黨和國家各項政策的重要任務,對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革命歷史題材節目也需要接受廣大觀眾的評判,這些人的認可接受程度是評估創作成敗的重要標尺[1]。但這種狀況并不是說編導對歷史題材專題節目進行創作時,要一味迎合觀眾,而是要真正意義上發揮自身在作品創作中的主導作用,立足于較高層次,創作出更具觀賞性、更有價值的作品。編導在進行革命歷史題材節目創作時,必須真正發揮自身主導作用,這不僅影響一部作品的成敗,還關系到黨和國家正面輿論宣傳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
尊重歷史事實是革命歷史題材專題節目創作的前提。依據現代影視藝術技術,對歷史事實進行再現,進一步塑造革命先烈的光輝形象,這也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其中,最根本的內容在于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尊重歷史。革命歷史題材專題節目創作人員要嚴格把握歷史的真實性,堅持利用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人事黨史、重要歷史任務及事件,并完成創作實踐活動[2]。同時,對歷史人物及事件評估必須堅持科學、審慎的態度,在節目創作中允許有自己的思考及觀點,但必須摒棄輕慢等態度[3]。
革命歷史資料能夠為編導創作影視作品打下堅實基礎,但題材無法決定一切。中外文藝史上所述事實證實,即使是重大的革命歷史題材,在平庸的創作者那里也可能被寫得公式化或概念化,嚴重缺乏藝術魅力[4]。必須注意,歷史真實并非與藝術真實相等,必須在符合歷史真實及社會本質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想象及構思再現歷史,方可達到歷史與藝術真實相統一的效果,從而創作出藝術性和思想性完美結合的高質量作品。因此,革命歷史提出專題節目創作,要注意塑造典型環境下革命領袖及人民英雄的具體形象,刻畫人物的精神世界及性格特征,展示人物在革命斗爭時代的主張,展現他們在艱苦環境下始終堅持心中的理想和信仰,為革命事業奮斗的精神,努力反映真實歷史[5]。與其他題材相比,革命歷史題材專題節目創作中,雖然有嚴格限制,但作為藝術創作的一種,它也需要充分發揮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形成具有獨特魅力的個性特色[6]。
有人將編輯的工作形容為剪刀加漿糊,說明編導工作旨在篩選材料并實施重組。革命歷史題材的節目也是如此,必須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基礎[6]。在獲得詳細歷史資料的前提下,合理取舍選用尤為重要。合理取舍資料作為一門重要的藝術,也是編導在深入理解和感受歷史信息的基礎上,將美學、史學等學科進行融會處理,描述真實的歷史信息并表達自己最初創作作品的意圖,所得到的作品也是編導對資料欣賞及感受程度的具體表現。換句話說,就是要挑選有價值的內容,如選擇畫面、內容等均與主題存在密切聯系的內容,或為烘托主題將視覺藝術、音樂有機結合起來,獲得較高的審美功能。相同的節目,如果挑選不同的材料,則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如果對資料取舍不恰當,會導致節目被人遺忘或成為材料陳列室[7]。例如,《千秋基業》這個節目時間為52 min,卻積累上千分鐘的圖像資料。對于大量的資源,表達人員先要實施篩選處理:挑選出來與片子主題比較吻合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從中篩選可能引起觀眾關注的部分;再從中選定可以準確把握的內容;最后對已經挑選的資料實施重新組合,并進行編號,便于后期制作。如此一來,所挑選的資料不僅能為觀眾接受,也方便編導在制作節目時發揮自身優勢,為成功創作歷史題材專題作品奠定基礎。
歷史與現實完美契合是革命歷史題材節目引起觀賞者共鳴的關鍵,從而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實踐研究表明,多數成功的歷史題材作品,大多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引起大眾共鳴,編導人員并非是為寫歷史而寫歷史,也并非所有歷史過程、事實及人物均可以或值得表現出來[8]。而人們研究、深入了解歷史,是為準確把握現實,創造美好的未來。因此,革命歷史題材專題節目創作中,編導必須緊扣時代脈搏,找出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契合點,并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為當代觀眾提供有益啟示,并滿足當代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審美心理及習慣要求,贏得更多關注和市場,盡可能發揮所創作作品的教育、審美功能[9,10]。
在革命歷史題材專題節目創作中,編導人員并非要否定觀眾觀賞節目的主體性,及其對節目評價的主體地位。編導人員應在充分尊重觀眾主體性及需求的前提下,進行節目創作。因此,編導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節目創作中的地位,正確處理與觀眾需求、評價主體之間的關系,使創作的作品得到更多觀眾認可。
[1]岳振國.論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動靜結合的藝術表現方法[J].電影文學,2013(22):4-5.
[2]劉照龍,曾海勇,何華英等.淺談革命歷史題材微廣播劇的創作與實踐[J].中國廣播,2017(8):77-79.
[3]張瑩.“時間框架”下的起源敘事與歷史呈現——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探析[J].電影新作,2016(4):73-77.
[4]李思紅,張銳琦.電視編導應具備的素質[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216-217,220.
[5]張文斌.口述歷史搶救記憶--榆林廣播電視臺《瞭望周刊》欄目探索與啟示[J].新聞知識,2015(7):111-112.
[6]梁磊.淺談電視紀錄片編輯的編導意識[J].新聞研究導刊,2015(10):185.
[7]韓杏子.全媒體時代電視編導的創作技巧探討[J].藝術時尚(下旬刊),2014(10):58.
[8]蘇海霞.“江蘇歷史上的今天”專題節目在江蘇有線互動電視和云媒體電視上線[J].檔案與建設,2012(6):73.
[9]王磊.從《歷史的回響》看廣播專題節目的創新[J].中國廣播,2012(2):51-54.
[10]冶進海.淺談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中的編導意識[J].東南傳播,2013(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