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林
從1981年第一部諜戰劇《敵營十八年》的動魄驚心,到新世紀“新諜戰劇”的不斷涌現——2002年的《誓言無聲》、2005年的《暗算》、2009年的《潛伏》、2010年的《黎明之前》、2012年的《懸崖》……諜戰劇作為一種類型劇愈加成熟。近年來,諜戰劇出現了“諜戰+偶像”的新模式——2015年的《偽裝者》、2016年的《解密》《麻雀》、2017年的《黎明決戰》都在進行著積極的探索嘗試。與此同時,與之相伴的爭議也從未消減。要么是一味刺激受眾神經,利用“顛覆歷史,玄幻,時尚,性感”等元素博取眼球,造成失真跳戲;要么是因情節雷同,創意不足造成的審美疲勞與乏味之感。這不禁讓人咋舌:諜戰劇到底還能火多久?要弄清這些問題,必須研究張力敘事。
張力論美學不著意謀求平衡,和諧與統一,而是崇尚由事物間對立,摩擦及碰撞給受眾帶來的力感體驗。諜戰劇本身的藝術風格就極具張力空間,但張力結構的不足或過度也會適得其反。因此,對于諜戰劇張力敘事的考察也變得意義重大。在中國期刊網以“諜戰劇敘事”“張力敘事”為關鍵詞進行篇名檢索,分別有期刊39篇、12篇,碩博士論文15篇、2篇。綜合考察這些文章可梳理出目前研究中的如下特點。
目前,對諜戰劇敘事的研究成果突出,觀點豐富,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對《潛伏》《黎明之前》《懸崖》《偽裝者》等近年來熱點諜戰劇敘事特征的印象式短評,如《諜戰劇〈潛伏〉的戲劇結構分析》、《說說〈懸崖〉》、《〈解密〉:互聯網思維下的青春偶像諜戰劇》等。二是對諜戰劇這一特定文體的類型研究,如《新世紀諜戰劇的敘事特征研究》、《中國新諜戰劇研究》等。縱觀這兩類研究,前者富于實踐指導性但缺乏宏觀整體性;后者相對綜合卻流于“話語、視角、角色”等研究范式,常落入窠臼,并未精準提煉出貼合諜戰劇類型特征的敘事技法。
當前,對于張力敘事的研究數量較少,領域也過于局限。直接研究“張力敘事”的學位論文僅2篇,分別聚焦“姜文電影”“《百年孤獨》”中的張力敘事。同時,這些研究集中在文學領域。相比張力敘事,研究影像敘事張力的研究明顯更多。張力敘事與敘事張力是緊密相連又有所區別的兩個概念。張力敘事具有“主體性”“目的性”,是從創作者角度出發,是一種“開始”。敘事張力則相反,是從作品角度總結文本,旨在研究“結果”,是一種“結束”。對“敘事張力”這一關聯概念的考察也具有重要意義。《諜戰劇的“弱勢”英雄形象及其敘事張力》論述了諜戰英雄身上引而不發的張力為塑造人物形象、生成文本歧義性提供的豐富空間。文本張力的作用是本研究的終點。相似的研究還有很多,都是闡釋文本內由視角、話語、意象、色彩、情感基調等敘事要素所生成的張力。
縱觀這些研究,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很多研究者并沒有分清張力敘事與敘事張力——在研究張力敘事的文章中僅提煉張力結構,并未從敘事全過程著眼全面論述張力塑造過程;相反,有的關于敘事張力的研究滲透著張力生成的過程,卻片面不完整。
不管是“諜戰劇敘事”還是“張力敘事”,以往研究中多是運用闡釋學或現象學針對某作品展開的個案式解讀,如孫海龍,于永順的《〈鋼鐵年代〉張力敘事結構的美感特質》。
在對諜戰劇敘事的研究中,比較研究較常見。如吳兆龍的《從〈暗算〉到〈黎明之前〉——近年來諜戰劇敘事模式的演變》。相應的,目前暫未有文獻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直接考察諜戰劇中的張力敘事。
也有一些研究為綜合研究。這些研究多為學位論文,綜合運用各種視角對諜戰劇進行整體觀照,對諜戰劇創作具有指導作用,代表性的有王思焱的《當代小說的張力敘事》。同樣,目前暫未有研究對諜戰劇張力敘事進行綜合考察。
綜上所述,目前對“諜戰敘事”與“張力敘事”的研究數量不少,且總體較為零散。其多聚焦文學領域的個體文本,對影像張力敘事論述相對較少,欠缺整體性分析,更未考慮諜戰劇自身的藝術特點。因此,對諜戰劇張力敘事的研究尚處于空白狀態,存在較大闡釋空間。
[1][美]戴衛·赫爾曼.馬海良,譯.新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宋家玲.影視敘事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鄒旭林.中國現代諜戰敘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