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健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受新媒體發展的影響,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改變,傳播格局也被改變,例如,當前流行的微博、微信、博客等,不斷對傳統媒體進行沖擊,致使傳統媒體不得不轉型。新聞記者的角色轉型是傳統媒體轉型的重點,并對記者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其需要靈活應用當前的新媒體,適應時代的發展。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只有轉型,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與發展。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其轉型方式主要包括三種:第一種,結合當前時代的新媒體,將傳統媒體與其進行有效的融合,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發展,例如,滿足當前實際的需求,推出適應時代的電子版、網絡版等,同時,提高對社交軟件的應用效率,如微信、微博、博客等;第二種,以傳統媒體自身的資源優勢為基礎,對于傳統媒體進行合理的重組或整合,以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第三種,順應時代發展與需求,創辦新媒體,例如,當前上海某傳統媒體集團打造了新媒體形式的“澎湃新聞”,完全以新媒體為基礎,順應時代發展。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傳統媒體均利用第一種方式進行轉型,例如:錦州廣播電視臺推出的“無線錦州”,就是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發展,以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但在實際的轉型過程中,傳統新聞記者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轉型的效果與效率。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自身具備良好的天然優勢,從根本上降低了電視新聞記者在轉型過程中難度,提升轉型的效率與效果,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1]。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人們原有的信息傳播方式與生活方式,但受自身性質的影響,新媒體自身的真實性、影響力以及權威性等方面仍舊與傳統的電視媒體存在較大的差距。例如,當前新媒體存在的虛假信息泛濫,內容相似、低俗,硬性推廣等問題,而在這方面電視媒體做得比較好。
電視媒體自身具備良好的聲音、圖片、文字以及視頻等多元化內容,通過專業人的整合,進行多元符號傳播,專業性較強,是新媒體難以具備的優勢。而相對來說,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極大的隨意性,信息傳播較為分散,并且由于所有人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導致大量信息存在虛假風險,其信息的真實性等難以與傳統的電視媒體相比。
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傳統的電視媒體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尤其是在當前網絡虛假信息泛濫的情況下,受眾人群更愿意相信電視媒體的信息,接受度較高。“據相關數據顯示,通過有效的調查,現階段電視媒體仍舊排在最受信任信息渠道的第一位置,人們對電視媒體的認可度較高”[2]。
在媒體融合視野下,當前人們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體現出信息傳播的平等性與言論自由性,因此,在電視新聞記者轉型過程中,傳統媒體只有深刻意識到當前時代的特點,才能高效地實現轉型,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
受當前的全球化影響,信息傳播突破了傳統的時間束縛與空間束縛,先進的信息技術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真正實現了“地球村”,使信息的傳遞與交流不受區域限制。例如,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記者可以將現在與未來進行對比、區域與區域進行對比、個體與集體社會進行對比等,通過不同信息的對比,瀏覽查詢信息事物之間存在的巨大差別,并從差別中尋找到信息的實際價值,以此來滿足當前的新聞需求。例如,山東某旅游景點的“天價蝦”,游客在飯店吃飯菜譜顯示炸大蝦38元,付款時卻被告知一只蝦要38元,一盤蝦吃出“天價”。此新聞的價值在于旅游景點的“亂收費”與“宰客”行為,潛在價值較高,通過新聞記者的合理報道,第一時間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展現出新聞的時效性,向公眾揭露事實的真相。因此,新聞記者應深入挖掘信息的實際價值,并將其作為傳統電視新聞記者轉型的重要方向。
現階段,為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人們逐漸提出“民間輿論場”與“主流媒體輿論場”,但實際上,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傳統媒體輿論場、自媒體輿論場以及人際輿論場。而受傳統媒體自身的性質影響,傳統媒體自身既屬于輿論場,又被劃分為宣揚場,因此,在實際的電視新聞記者轉型過程中,相關人員應重點注意自身的立場,應從人民的角度進行思考,堅持正義,秉持公平公正,宣揚正能量,同時以民意為基礎,將輿論場與宣揚場進行統一,重點突出民意,以此為出發點,達到實際的宣揚目的與效果。通過堅持立場,可以有效地避免輿論圍攻,甚至是質問。基于此,電視新聞記者在實際的轉型過程中,應重點注意民眾的實際意見與建議,并將相關的信息進行合理的收集與整理,真正為民著想,將實際的問題公開化處理,代表民意傾訴,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影響力與凝聚力。
現階段,受新媒體的不斷沖擊,部分人們逐漸對于“新聞內容”的重要性產生爭議,甚至提出相關的信息渠道比較重要,信息技術、產品重要等觀點。而實際上是因為當前我國的媒體為群眾提供的信息難以滿足實際的需求,人們的滿意程度不高,因此,在電視媒體新聞記者轉型過程中,媒體記者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在實際的信息播報過程中,記者應以受眾的需求為基礎與中心,找準切入點,直接進入主題,并重點注意相關信息的評論、傳播、互動以及調查等特點,并突破傳統的播報模式限制,例如,傳統的新聞模式、線性模式等,其播報的方式單一枯燥,難以引起人們的瀏覽興趣,信息的傳播效率不高。而以觀眾的實際需求為中心,可以從根本上加強信息與聽眾之間的互動。其次,在實際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相關記者應進行全方面分析,達到“面面俱到”的效果,同時,合理設置懸念,重點突出新聞信息內容的重點,以滿足聽眾的需求。最后,“逐漸淡化自身,改變自身的傳統角色定位,將自身定位在信息的采集者,而不是觀點的主導者,應利用鏡頭進行觀點的表達,以滿足當前時代的需求”[3]。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對于傳統媒體來說,轉型是必然的選擇,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認清當前時代的需求,及時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提升業務水平與能力,從而為人民群眾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滿足人們的需求。
[1]張炯.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面臨的困境與突破[J].廣播電視,2016(1):174.
[2]廖宇萱.媒體融合視野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5(10):141.
[3]郝靜.媒體融合視野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探究[J].今傳媒,2015(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