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①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學者就已提出過“共享經濟”一詞。但限于互聯網發展,真正的“共享經濟”之源,還得是2008年和2009年,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美國兩大巨頭“Airbnb”和“Uber”的崛起。這兩家創建于硅谷的公司,以“共享”席卷全球——Uber僅用5年11個月就成為全球估值達到500億美元的公司,創下最快紀錄,目前它在美國的業務已經超出了整個傳統出租車市場;而成立9年的Airbnb已經擁有上千萬用戶,多于全球連鎖的老牌酒店希爾頓。
2011年,“共享經濟”被《時代周刊》稱為將改變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著有《共享經濟》一書的“共享經濟”鼻祖羅賓·蔡斯為它下了一個定義公式:產能過剩+共享平臺+人人參與。
如果說傳統互聯網實現了“信息共享”的話,移動互聯網就成就了“經濟共享”。如今,我們的衣食住行很難再與分享經濟完全區分開:上班騎個單車,吃飯叫個外賣,回家搭個順風車,出門旅游住個Airbnb,到哪里都是Uber……
而實際上,共享經濟的發展也早就超出了簡單的衣食住行,經過短短數年的發展,已經細分到了各個領域的各種需求。
打個比方,把大家熟悉的Airbnb搬到辦公室領域,就有了ShareDesk、WeWork這樣的共享辦公空間,國內也有各種孵化器以供小型創業公司。
Uber也有很多種玩法———Lyft玩的是私家車搭乘服務,鼓勵乘客坐在前排,與駕駛員交流交友;SideCar玩的是拼車,和滴滴的拼車服務差不多;Car2Go玩的是自助租車,用戶可以提前半小時預訂車輛,還車時只需停靠在任意公共停車位;還有一些App針對來往機場頻繁的用戶,你可以開車去機場,然后把車留在那兒,卻不用支付高昂的機場停車費,自然會有剛下飛機的人把你的車開走。不但是車,Netjets和Onboat讓你的閑置游輪和私人飛機都能物盡其用———天知道私家船主一年才出海幾次。
除了物質,知識和技能上的共享經濟也是可圈可點。
2016年6月融資金額高達2500萬美元的“分答”,主要功能就是讓用戶在分答平臺上自我介紹擅長的領域,設置付費問答的價格,其他用戶感興趣,就可以付費向其提問,圍觀群眾感興趣的,也可以花小錢收聽。
與此相似的還有醫療領域的“丁香醫生”,最近也推出了專業科室醫生的專業問答,模式設置與分答相似,卻緩解了“有病問百度”的尷尬。
在國外,傳授技能方面的共享經濟還有SkillShare:在相關領域有特長的人可以互相幫助;在中國,類似“微鳥”這樣的在線教育平臺,也超越了從前的“函授”,方便用戶更加自由地進行終身教育。
②
表面上看,共享經濟的最大成就就是“物盡其用”,避免了浪費———私家車在閑置的時間里拉活,空關的房子租給游客,閑置時段的WiFi可以分享給需要的人獲得一定收益,甚至一個人出門旅游賓館里多一張床也可以分租出去,大大提高了物質的被使用率。
但共享經濟更大的效能,還在于它對社會形態的改變———它在重新建立起一種商業模式的同時,將人與人的關系也進行了重新定義。正是社會層面對于人們生活形態的改變,才讓“共享經濟”明顯區別于“短時租賃”。
在建立新型社交的同時,共享經濟也為更多普通人帶來了兼職賺點小錢的機會。國外還有像Task Rabbit這樣的勞動力雇傭平臺:你可以在上面發布任務來雇傭別人,也可以發布自己的技能提供服務———這也將改變人們通過傳統8小時工作獲取報酬的生活模式,從而進一步影響社會形態。
不過,共享經濟帶來的也不都是好消息。2017年,許多人都領教到了共享單車的火爆,“百車大戰”成了當年春天的代名詞———截至2017年4月,中國共享單車行業共計融資將近100億元人民幣。
巨大的商機讓“共享經濟”成了香餑餑,一時間,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共享衛生巾噴薄而出,似乎沒有什么東西是不可以被共享的。甚至有人戲稱:閑置的男女是不是也可以共享?
在這片席卷中國的共享狂熱背后,也有著不少暗藏的隱患,先從最基本的信息安全層面而言———共享任何東西都要掃碼登錄,等于將自己的手機信息全權委托給商家,背后的個人信息都不知道被倒賣了多少回。再說商家批量鋪到汪洋大海的共享單車、雨傘,到頭來不僅占道嚴重,自身損耗率也非常高,這批共享經濟的“道具”,最終都會成為城市的垃圾,為城市管理難上加難。
而更被業界詬病的是,許多共享經濟的初心就已經跑偏———不再是環保的分享型經濟,反而成了一種資本的游戲。“道具”損耗再高也在所不惜,因為比道具更值錢的是背后的用戶數據和用戶繳納的押金:數據可以變現,押金更能形成巨額的資金池,方便商家在金融游戲中大展拳腳。
前不久,“為自己代言”的陳歐宣布以3億元人民幣收購“共享充電寶”的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60%股權。在被猜測“聚美優品”不行了,陳歐要轉戰共享經濟的同時,王思聰也跳出來加以嘲諷。
有趣的是,摩拜創始人胡瑋煒也曾說過“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然而商業生來就是逐利的,哪兒來的那么多公益?
眼下正熱的共享籃球和共享雨傘,借一只籃球每小時2元,押金29元;借一把傘15天免費使用,押金20元———那么低的租金和押金,走的又哪里是靠租金就能自負盈虧的路子呢?企業不是做慈善,此路不通,就自然有他路生財。
和共享單車相比,新型共享經濟發展得更快———整個共享充電寶領域用40天時間就完成了11筆融資,融資金額約為12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共享單車剛出現時獲得的2億多融資額翻了4倍。
一種觀點認為,這些共享經濟建立在“偽需求”之上———籃球、雨傘和充電寶沒有那么貴,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偽需求加上資本的助力驅動,帶來的只能是一時的井噴,回過頭來就會因為違背商業基本規律最終淪為炮灰。
③
不過,即使共享經濟建立在真實的需求基礎上,也沒有玩弄資本游戲,其發展仍然是困難重重的。創業之路,從來就沒有捷徑可走。每一個共享經濟的誕生,都像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的煩惱”。
全民共享的時代已經到來。共享經濟的未來會在哪里?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而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預測,未來幾年,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交易規模將占GDP比重的10%以上。
“共享經濟”帶來的最大改變,可能正是物品“歸屬權”與“使用權”的分離。這種分離,在未來很可能改變所有產業的形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伴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一個全新的“自由人”很可能會提前到來,而不是等到生產資料豐富到覆蓋全地球———任何在技能、人脈、服務上擁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通過平臺尋找相配的工作,不限時間、地點,機械的工作變得更自由,一些人被從他們不熟悉的技能領域中解放出來,而另一些人,正用他們熟悉的技能在賺取更多回報。
據調查,美國的自由職業者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000多萬,占總勞動力超過40%;而根據對美國35歲以下年輕人的調研,他們中的20%一人打多份工,38%希望從事自由職業,32%深信自己未來的工作時間將非常靈活且有彈性。
根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350億美元;而在未來3-5年內,中國的共享經濟就會達到全球第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