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鳳

“家鄉的發展變化我是看在眼里的,考慮到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小孩讀書也需要照顧,所以決定回鄉發展。”32歲的劉松是綿陽市安州區樂興鎮人,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好,劉松覺得自己當初返鄉創業的選擇沒有錯。“現在,公司效益每年都呈增長態勢,自身價值也得到了實現,干起來更有勁頭了!”
劉松是四川眾多返鄉農民工之一。父母、配偶和子女,是在外農民工最大的牽掛,也是他們返鄉的主要原因之一。為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工作,讓“歸雁”安得下心在家鄉就業、創業,全省各級黨組織積極行動,認真貫徹落實四川制定出臺的《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方案》,用實際行動解決農民工“后顧之憂”和眼前之難,讓黨組織成為農民工的堅強后盾,讓農民工切實感受到家鄉的溫暖。
真保障
實現農民工城鎮有居所的夢想
作為一個游走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特殊群體,農民工渴望安定,渴望歸屬。“在外務工時,我沒有一點歸屬感。回到老家就業后,不僅薪酬待遇和在外時差不多,還能陪伴照顧家人。”綿陽富騰實業有限公司黨員職工韓潔說,“返鄉之前一直擔心回家就業房租太貴,現在完全不用擔心了。公司提供了公共租賃住房,實現了我在城鎮住有所居的夢想,孩子長大了還可安排就近入學”。
安州區區委組織部工作人員劉欣鑫介紹,為切實做好農民工服務工作,區委、區政府帶頭在安州區核心辦公區域內成立了安州區創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中心不僅為農民工提供了功能齊全的服務及配套設施,還設有黨群活動陣地,以豐富“歸雁”的文化生活。2015年9月投入使用的安馨生活公寓就是為返鄉農民工提供的現代化公寓,解決了“歸雁”城鎮有所居的夢想。
“凡入住中心的返鄉創業農民工均可享受減免三年房租政策,且入駐的企業每月物管費每平方米只需繳納1塊錢。”中心綜合服務部部長張慶如此說道。
“回家創業前,一直為創業的辦公場地、住房等問題擔憂著。”從事川蜀特色調味品銷售的電商劉松說,“在中心幫助下,公司辦公場所的房租減免了3年,3套住房的房租減免了5年,還有1間可免費使用的倉庫,現在我完全能安下心好好創業,也有信心在未來日子里做得更好。”
用真心
幫助農民工做實“暖心事”
“現在政策好,村里時不時就給我們送些米、油、肉等慰問品,不定期還舉辦文藝表演、壩壩宴,兒女們在外打工也安心不少。”這是綿陽市三臺縣潼川鎮解放村不少村民的心聲。“要讓農民工外出務工走得出、能安心,消除其后顧之憂是很有必要的。”解放村黨支部書記劉世偉說,“讓解放村的留守人士不孤單,是支部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讓解放村農民工在外安心務工,解放村黨支部在關心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工作上一點都不含糊。從2012年至今,每年的寒暑假,解放村黨支部都會利用村里活動中心的會議室和多媒體教室,開設留守兒童寒暑假免費輔導班。為豐富留守兒童假期生活,今年暑假,解放村黨支部聯合了三臺縣27個貧困村的黨支部組織三至八年級學生前往綿陽博物館、北川地震遺址參觀。
此外,解放村黨支部還開設了“親情電話”“親情視頻”等服務,幫助留守老人與在外務工的兒女聯系溝通,收獲不少村民點贊。解放村村民趙維貴一家人就很感激黨支部的暖心行動。趙維貴的兒子趙路與其妻子常年在外務工。劉世偉介紹說:“每次和趙路溝通完他的老父親在家的情況后,趙路都會反復表示感謝。”
綿陽市委組織部組織一科副科長趙成川表示,為進一步促進農民工社會融合,綿陽市制定了“共享藍天”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和幼兒園建設,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力度。同時,還加強農村“婦女之家”建設,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切實保障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安全,以保障農民工外出務工走得出、能安心。
動真格
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要不是有這個涉農仲裁‘綠色通道,真不知道還要遭多少罪,花多少冤枉錢,我要送一面錦旗向你們表示感謝。”在拿到28.3萬元工傷賠償款后,劉登來激動地向三臺縣人事爭議仲裁院工作人員說道。
仲裁院院長敬泉介紹,44歲的劉登來是綿陽市三臺縣三元鎮返鄉就業農民工,2018年上半年在一建筑工地做工時受傷。雖然該建筑單位第一時間將其送去醫院治療,但卻以劉登來未與單位簽訂勞動關系合同為由,否認與劉登來的用工關系,并拒絕支付劉登來工傷賠償費。當地黨組織在得知劉登來情況后,立即與三臺縣仲裁院進行溝通。隨后,仲裁院通過返鄉農民工爭議案件辦理“綠色通道”,迅速而成功解決了此案。
對于在外務工農民工,涉農仲裁“綠色通道”同樣發揮了積極作用。2018年7月,家住三臺縣中太鎮的蘭某在北京務工時不幸意外死亡。蘭某親屬在幾經索要家屬撫恤金不得的情況下,向鎮、縣兩級黨組織尋求幫助。當地黨組織在了解蘭某情況后,迅速聯合人社、公安、司法等部門人員對事件進行研討,隨后派出工作人員前往北京處理此案。僅用了一周時間,蘭某親屬就獲得了21萬元撫恤金。
三臺縣人社局勞務開發和就業促進股股長江波介紹,在黨組織牽頭下,三臺縣積極落實開辟涉農仲裁“綠色通道”、完善跨省維權聯動機制、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等制度政策,在農民工維權救助上取得不錯成績,營造出了能拴心留人的三臺“好環境”。收獲到有關各方當事人和基層干部群眾一致好評的“流動仲裁庭”辦案模式,就是三臺縣農民工維權救助服務工作的實踐產物。
綿陽市委組織部工作人員張毓陳說:“為切實保障農民工權益、解決農民工后顧之憂,2018年以來綿陽市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專項檢查、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整治等專項行動3次,檢查用人單位596戶,查處舉報、投訴案件126件,參與處理突發事件19件,涉及勞動者792人,追發勞動者工資等待遇3857.18萬元。”(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