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偉

“李書記,開車慢點,路上注意安全!”走在熟悉的村道上,李賢波還記得去年那個傍晚,安岳縣朝陽鎮紅門村2組的潘素瓊老大娘攔下他時說的話。誰能想到,此前,他還是個備受質疑的第一書記。
到朝陽鎮紅門村上任前,李賢波曾擔任安岳縣人大常委會機關副科級紀檢員。從走進村子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種”進了村子,誓要帶領鄉親們走出貧困,奔向小康。
“多半就是下來走個過場,‘鍍鍍金就回去!”“能幫我們做啥子嘛!”……李賢波記得,2015年8月12日,他剛與鄉親們見面,就被口水“淹”了。
“我是農村長大的,根就在鄉土里。來村里擔任第一書記屬于‘移植物、回‘母土。”李賢波很快調整好心態,熟悉村情去了,他堅信只要能帶領大家奔小康,鄉親們一定會理解他、支持他。
此后,蜿蜒崎嶇的田埂上,荊棘密布的荒坡中,鄉親們總能看到李賢波的身影。一個月內,李賢波徒步走遍了村里79戶貧困戶。
一番走訪下來,李賢波發現,紅門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沒有地理優勢、沒有產業基礎、沒有致富渠道,加上村里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是典型的“三無一老”村。更令他感到驚訝的是,彼時,秋實村里竟還沒有一條通村公路。
“全村需要建設1.5公里通村公路,按路面寬3.5米的要求,資金需要近70萬元,上級政策是每公里公路只補助25萬元,資金缺口近30萬元。”“掰扯”著數字,李賢波陷入沉思,這對本就貧困的村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爭取項目,是求助資金的最好方法。李賢波和村“兩委”的同事們往幫扶部門跑了10多次,終于爭取到了修路資金,不僅順利完成了1.5公里通村公路建設,還規劃建設了2.4公里的組道。
新建的3.9公里道路,只是解決了“行路難”的問題,李賢波下定決心要把“飲水難”的問題一并解決。經過半年努力,他們建成山坪塘6口、蓄水池39口和水井80口,“兩難”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與此同時,危房改造及衛生室、廣播室、文化室、便民服務室等也在全縣率先建成。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為把幫扶措施落到實處,李賢波決心把貧困戶“從底下拉上來”。可是,扶貧資源這杯“羹”如何分得均,卻又成了一個讓李賢波頭疼的問題。
“李書記,為啥子我沒有低保,他得到了呢?”“我家分到的雞苗怎么那么少啊?”……
要讓鄉親們放心,就得讓大家知道每一份資源、每一分錢的用處。李賢波和村組干部在村務公開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只要是村上事,都民主決定,并及時在村上公開公示;設置意見反饋簿和反饋電話,只要村民有意見,隨時都可以收集他們的意見;每月定期更新村級財務支出收入情況。”
鄉親們的“不平之聲”就這樣被一一破解。
致富奔康關鍵是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李賢波和村組干部一致認為紅門村應該走“產業興村、特色立村”的脫貧之路,即以安岳檸檬特色產業為主導,多元化發展小家禽、枳殼、雜柑、糧油、水產養殖等符合紅門村實際的優勢產業。
2016年,紅門村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退出貧困村序列。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群眾收入節節攀高、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目前,紅門村連片規模發展的220畝檸檬產業已成為老百姓的“搖錢樹”,帶動群眾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以前沒有產業沒有路,車子進不來也出不去,鄉親們過得憋屈。”摸著越來越鼓的腰包,紅門村3組村民劉詩芳高興地說:“李書記把自己‘種在村里兩整年,現在村里水泥路四通八達,糧食、檸檬漫山遍野,不用到處找錢,錢自己就‘進村了。”(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