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娟
[摘要] 目的 探討甘精胰島素治療口服藥物治療血糖控制失效的2型糖尿病(2DM)的臨床效果。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5月選擇82例口服藥物治療失效的2DM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每組41例,研究組給予甘精胰島素治療,對照組給予預混胰島素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血糖波動情況及低血糖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PG、2 hPG及HbA1c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血糖水平標準差(SDBG)、最大血糖波動幅度(LAGE),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DBG及LAGE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期間低血糖發生率為,對照組低血糖發生率為,研究組低血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甘精胰島素治療口服藥物血糖控制失效的2DM能夠平穩降低血糖,安全性高,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 甘精胰島素;2型糖尿病;口服藥物;血糖控制;低血糖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1(a)-0071-02
2型糖尿病(2DM)是糖尿病的主要類型,約占全部糖尿病的95%左右,而且近年來2DM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我國已經成為最常見的社區慢性病之一,也是影響我國居民生活質量的主要慢性病。2DM的發病主要為胰島功能的減退及胰島素分泌的不足,臨床對于初診的2DM患者,多采用口服藥物治療,但在部分胰島素分泌缺陷較為明顯的患者,往往出現口服藥物治療血糖難以有效控制的情況,需要補充外源性胰島素或胰島素類似物治療,胰島素及類似物的制劑類型較多,2017年4月—2018年5月來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用甘精胰島素治療口服藥物治療失敗的82例2DM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治療的82例口服藥物治療失效的2DM患者,其中男47例,女35例,患者年齡37~62歲,平均年齡(47.5±6.9)歲,患者入選標準:①患者2DM診斷明確,符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17年發布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2DM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均經>1個月的口服藥物治療,血糖控制不達標;③患者能夠接受胰島素或胰島素類似物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感染性疾病;②合并其它內分泌系統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入選后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其中對照組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患者年齡37~61歲,平均年齡(47.2±6.9)歲,BMI 23.4~30.2 kg/m2,平均(27.1±2.1)kg/m2,糖尿病病程0.2~14.2年,平均(4.1±1.6)年,研究組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患者年齡39~62歲,平均年齡(47.8±6.5)歲,BMI 23.6~31.4 kg/m2,平均(27.3±2.2)kg/m2,糖尿病病程0.4~11.6年,平均(4.2±1.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及糖尿病病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內容經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該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停用口服藥物1周,嚴格糖尿病飲食,適量運動,對照組采用70/30R預混重組人胰島素治療,早晚餐前15 min皮下注射,起始劑量為早晚各6 U,然后依據血糖進行調整,研究組給予甘精胰島素皮下注射,起始劑量為8 U,每晚睡前皮下注射,兩組均監測FPG及2 hPG,依據血糖調整胰島素用量,每次增加2~4 U,調整至血糖達標(FPG<7.0 mmol/L,2 hPG<10.0 mmol/L)。
1.3 評估指標
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周血糖平穩后分別檢測FPG、2 hPG及HbA1c,檢測7個時間段血糖值,計算血糖水平標準差(SDBG)及最大血糖波動幅度(LAGE),依據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發布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管理專家共識》中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1-2]。SDBG日內隨機7個時間點血糖標準差,LAGE日內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差值。
1.4 統計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FPG、2 hPG及HbA1c%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PG、2 hPG及及HbA1c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兩組間FPG、2 hPG及及HbA1c無顯著差異。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糖波動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SDBG、LAGE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DBG、LAGE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SDBG、LAGE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低血糖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低血糖11例次,發生率為26.8%,研究組發生低血糖4例次,發生率為9.7%,研究組低血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193,P=0.002)。
3 討論
2DM是以胰島素分泌缺陷及外周利用障礙導致血糖增高的一組疾病,在2DM的發病及進展過程中,胰島素分泌不足發揮著主要作用。口服降糖藥物或能夠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作用,或能夠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或能夠增加外周胰島素受體的結合能力,從而發揮降糖作用,當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時,很難通過增敏劑或促泌劑等藥物將血糖控制達標或滿意程度[3],因此必須采用外源性的胰島素改善患者的胰島素不足,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目前外源性的胰島素包括重組人胰島素及胰島素類似物,其中重組人胰島素應用最為廣泛,包括短效制劑、中效制劑及長效制劑等,其中不同胰島素的預混劑型由于應用方便,降糖效果確切等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但是胰島素容易引發低血糖等相關并發癥在臨床不容忽視,尤其對于進食規律相對較差的患者,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更大。甘精胰島素是胰島素類似物,能夠通過模擬胰島素的作用與胰島素受體結合,發揮胰島素樣作用[4]。此外,甘精胰島素尚且能夠增加肌肉及脂肪等外周組織對糖的攝取,降低外周組織中糖水平。同時能夠抑制肝糖原的生成和輸出,發揮降糖作用[5-6]。而且甘精胰島素最顯著的特點是代謝平穩,缺少明顯的藥物濃度峰值,在發揮胰島素樣的同時,降糖的作用更為平穩,引起低血糖的風向明顯降低。在對口服藥物治療失效的2DM患者觀察發現,與預混胰島素相比,甘精胰島素的降糖效果與預混胰島素類似,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糖及HbA1c水平無顯著差異,但研究組患者的SDBG及LAGE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甘精胰島素在達到等同降糖效果的同時,血糖的波動更小,更為平穩。在對兩組患者低血糖發生情況比較發現,研究組患者低血糖的發生率要低于對照組,說明甘精胰島素在降低血糖的同時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更小。
綜上所述,采用甘精胰島素治療口服藥物血糖控制不良的2DM,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降糖作用平穩,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低,療效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 冉秀榮,王曉東. 甘精胰島素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口服藥物控制不佳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47-48.
[2]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管理[J].專家共識藥品評價,2017,14(17):5-8,14.
[3] 師玉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11):1452-1454.
[4] 唐振媚,侯宇婕,曾燕,等.甘精胰島素與預混胰島素對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療效對比[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5):41-42.
[5] 劉舒,蘇珂. 優泌樂 50 與甘精胰島素治療口服降糖藥血糖控制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15):44-46
[6] 鄭鑫興. 比較雙時相門冬胰島素(諾和銳 30)和甘精胰島素(長秀霖)治療老年 2 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北方藥學,2018,15(9):160-161.
(收稿日期: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