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南平 353000)
時代飛速變遷,隨著以“互聯網+”為特征的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當代學生已悄然成為信息化時代的原住民,網絡信息成了他們必不可少的生活組成部分。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由此可見,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是當前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一種必然選擇,也是當下教師所必備的基本教育素養。在此,筆者談談以下認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驅動人們主動地去探究認識未知世界,從而豐富知識,發展能力。正如當下的“手游”以強大的吸引力讓人們情不自禁,原因在于它具有極大的新穎性和挑戰性。因此,教學應改變傳統方式,且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精心設計充滿新穎性和挑戰性的學習素材,讓數學課堂呈現一種聲畫影音于一體的可視化數學情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如教學《數字編碼》一課,教師將各省、市、區的居民身份證號和不同銀行的銀行卡號用Excel表格提供數據,讓學生對數據進行篩選排序,根據篩選情況探究編碼規律,感受編碼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體驗數學應用價值。再如教學《密鋪》一課,可應用Seewo白板提供各種不同形狀的圖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圓……),讓學生直接動手拖拽拼擺,驗證哪些圖形能密鋪,哪些圖形不能密鋪,直觀感受“不重疊、無空隙”的密鋪特征。最后,可以進一步利用“百度百科”搜索欣賞美麗的密鋪圖案,體驗數學的魅力。讓數學課堂不再是空洞泛味,而是充實有趣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在《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使教師的“教”更加生動有趣,使學生的“學”更加快捷高效。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習資源整合利用,創造出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促進教師改變教學方法,使之成為名符其實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更加獨立自主、生動活潑地去探究數學知識。可以說,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不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實效性,在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建構和幾何模型的形成過程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促進了“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如教學《圓錐體積》時,教師先用三個漸進式問題(1)圓錐體積可用“底面積×高”計算嗎?(2)如果要探究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你會選擇以下哪種方法(A.不等底不等高;B.等底不等高;C.等高不等底;D.等底等高);(3)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有何關系?學生經過思考后,問題聚焦在“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有何關系”,這時,如果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其結果是學生缺少了知識形成的體驗;或用圓柱、圓錐容器開展小組實驗,其結果是優秀生做、后進生看,優秀生說、后進生聽,實驗活動成了一種花俏的形式。要是我們改變策略,應用信息技術中的VR技術創設實驗模擬情境,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平臺走進虛擬空間,動手操作、直觀思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探究的學習活動中,最后將自己的發現傳送到互動教學空間分享交流。這樣一個融合直觀性、趣味性、思考性和挑戰性于一體的探究活動,其學習過程必然是生動活潑的,學習收獲也必然是豐富而深刻的。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抓住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如Seewo白板、GGB、Excel、PPT、3D、VR、微視頻等)把復雜抽象的數學問題變成直觀生動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內化數學知識的本質和規律。
如教學北師版《觀察物體:天安門廣場》一課,如果要學生畫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可以應用信息技術中的3D效果,讓學生應用平臺動手操作,將景物360度旋轉進行拍照,從不同角度觀察體會直觀圖形。再如在復習平面圖形計算公式的推導時,教師可以利用Seewo白板,讓學生將圖形拼擺轉化,并將圖形面積公式制作成直觀化、可視化的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更加直觀地厘清圖形面積公式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知識結構網絡化。
網絡上儲存著大量的學習資源,若在教學中開發利用這些資源,可以促進學生拓寬數學視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教學北師版《生活中的比》,學生認識了比的意義和比的各部分名稱后,讓學生從網絡檢索閱讀“比號的來歷”、“黃金分割比”等知識。再如教學《確定位置》時,學生認識了“數對”之后,再通過網絡檢索閱讀“GPS”導航定位知識,將知識加以拓展延伸,使學習更加興趣盎然,從中感受到數學符號的簡約美。
在網站上還有許多知識講解、習題疑難解答等微課視頻,可提供給學生隨時隨地利用移動終端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有目的的選擇學習。還可以利用 “一起作業”等平臺,為學生送推碎片化的分層作業,通過平臺系統對學生的解答情況進行數據分析、錯題診斷,再次有針對地設計習題進行二次分層練習,達到點面結合的個性化輔導。這些對于課堂學習都是很好延伸和補充。
總而言之,在當前教育技術手段革新的大背景下,對于教師如何把信息技術有效融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促進學生開展有意義的思維活動,從而發展學生數學能力和信息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和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