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國務院就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倡導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能人才。職業核心能力通常被理解為在職業人的能力體系中除了專業能力以外的其他全部職業素質能力的總和,是影響職業人發展的最重要的能力,往往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特別重要。技師學院作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在培養工匠型人才方面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在當前產教融合高呼的背景下,抓好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工作,不僅是技師學院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技師學院畢業生與未來就業崗位無縫對接的重要保障。此外,技師學院主要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以五年或六年為主,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人才培養的周期也比較長,這就非常有利于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規劃的設計與實施。
當前,技師學院正積極開展產教融合,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恰恰符合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技師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現代職業人,而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日常教育教學是技工教育與產業需求融合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技師學院不論是在教學課堂還是實習實踐中都應突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實現全方位育人。同時,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不僅與素質教育發展需求相吻合,而且與企業行業對人才需求相適應,真正實現了產教融合。此外,不少技師學院深入校企合作,積極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形成了產教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如浙江交通技師學院2017年開辦了中德諾浩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是由德國F+U職業培訓學院、中德諾浩公司與學院三方聯合打造的一種新型的、高素質、高技能汽車人才的校企聯合培養平臺。在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環境下培養具有高水平職業核心能力的技能人才,既讓技工教育更接地氣,也更突出了技工教育的實用性,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真正體現“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的職教特色。
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與教師的努力,更需要各行各業的專家、技術骨干人員以及學生自身的多方參與。當前,由于各類主客觀原因,行業企業專家、技術能手難以時時為學生手把手傳授經驗,學校應根據專業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政策,激勵教師平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同時也要講究培養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自覺提升職業核心能力。
1.學校層面
首先,結合實際,深入開展人才需求調研,以產教融合為契機,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明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培養目標,搭建頗具技工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其次,優化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機制,如推行訂單式培養,加強頂崗實習與校外學校結合,形成教學與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通過學中做、做中學的方式,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創新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當然,在推進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學校應全程跟蹤培養效果,及時總結經驗,對遇到的實際問題采用積極的應對措施,從而不斷完善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機制。再次,不妨以專業實際應用為背景,以就業為導向,秉承技能與職業核心能力相融合的雙核心育人理念,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鼓勵教師將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職業核心能力的要求進行精煉并滲透于教學中,促進學生專業知識技能與職業核心能力的全面提升。最后,還可引導教師建立企業環境的模擬環境,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將職業核心能力與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能一同傳授給學生,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總之,技師學院應與企業行業強強聯合,通過共建實訓基地、聯合開發課程、企業冠名舉辦技能比武等活動,共同參與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與考評。
2.教師層面
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過程包含著許多應該掌握的知識,但這并不是目標,而是手段。因此,核心能力的養成不是知識的獲取,而是行為的改變,也是一種行為能力的訓練。此外,核心能力本身沒有專門的技術,往往是在學習某種專業或技術時不知不覺形成的,可以說,核心能力的養成不在于其結果,而重在學習的過程。當然,職業核心能力是可以設置專門的訓練輔導課進行強化的,但是,在專業基礎課或專業技能實訓課中有意識地融入職業核心能力的訓練,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為此,教師要理順專業課程特點、學校育人原則與行業人才需求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根據所教專業最新行業標準、崗位要求,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瞄準行業人才發展趨勢,設計有導向性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并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教學全過程。另外,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教育過程。教師要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貫穿于整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設計核心能力培訓項目,編制核心能力培養方案,探索更新核心能力的培養方式與實施策略,把專業技能教育與核心能力培養融合起來,構建科學高效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最后,學校參與產教研發的關鍵主力是教師,倘若教師參與企業研發與職業實踐的意識和能力不強,會直接影響能力開發效果,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實踐能力和教育實踐能力。
3.學生層面
首先,職業生涯規劃是學生自主培養核心能力的切入點,明確了學生未來的發展目標,指出了學生應具備的各種職業核心能力。因此,學生應客觀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有針對地培養自身核心能力。其次,從結構上看,職業核心能力主要由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創新能力與外語能力等顯性能力組成,而支持這些顯性能力發展的則是職業態度、職業意識甚至是職業價值觀。從其所承載的職業生涯意義和價值期待來看,職業核心能力是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積累形成的知識、技能、經驗、情感、價值觀的復合體。這就要求學生自覺培養良好的職業態度與意識,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特別是要在不斷追求精湛技藝的大道上踐行工匠精神,提升自我職業素養,以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技工教育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教會學生技藝,更在于錘煉技工院校學生的人品,而對技工院校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恰恰是在培養其道德品質。2016年6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課教學大綱(試行)》,要求各技工院校從2017年起將工匠精神教育課作為新生入學第一學期的德育必修課程予以開設。在這種背景下,技師學院學生更應注重自身工匠精神的養成。
在產教融合氣息漸濃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不僅是提高技師學院人才培養水平、體現技工教育特色的關鍵,而且是增強學生核心競爭力、滿足社會對大國工匠需求的保證。當然,要切實培養好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必須依靠政府機構、行業企業、學校乃至學生個人的多方參與。
[1]邱東曉,劉楚佳.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分析及培養[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1,(5):70-72.
[2]韓玉,王雅文.職業核心能力全面開發模式的運行機制[J].職教論壇,2016,(34):66-70.
[3]盛樹東.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新解及其結構審析[J].教育與職業,2013,(2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