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實驗小學 陜西延安 716000)
現今社會,素質教育日益被推上教育舞臺,教育改革的步伐越走越快。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階段,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實踐活動中全面提升語文素養和語文應用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綜合性教學的主要特點有如下幾點:第一、綜合性,即各種知識、能力的綜合,例如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第二、開放性,即知識與現實的聯系;最后,實踐性,即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與時俱進的新理念是綜合性學習能否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目的的前提條件。為此,教學目標應由注重知識傳授轉向學生整體發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則是將三維目標綜合使用集體達標的過程。現代教育觀認為,知識不僅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更重要的是一個運動的“過程”。學習對于知識的掌握并不是簡單的傳授與接收,而是在接收過程中的探究、分析、選擇、創造的無痕教育,是立足于學生終生發展需要的創新性教育。因此,教師“不能只為學生的一陣子著想,而要為學生的一輩子著想”,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活動中自主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我們必須明白,綜合性學習并非對傳統學習模式徹底顛覆拋棄,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傳統分科課程基礎上,達到一定量的積累以后,才可以實現綜合性學習。[1]
綜合性學習與傳統教學形式不同,不再是中規中矩的課堂,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按照小學語文教材的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編排原則,因材施教地進行綜合性學習的設計、組織、實施、總結過程。如在課堂中開展一些游戲,還可以根據不同課型,采用競賽、辯論、演講等活動;在教學設計時就可將學情與時代接軌,盡量選取貼近學生生活與認知能力的解讀方式與參與形式,輔助多媒體進行背景構建,輔助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而緊扣單元目標來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說是一種更貼近學生學習、認知特點的一種開展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準確熟練地把握單元內容,并用于綜合性實踐活動中去。讓每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都成為單元知識的再造、拓展和升華。例如學生通過學習《將相和》、《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這幾課,學生對于古典名著有了一定的興趣,教師便可乘機將這條 “中國古典名著之旅”的路走得更長,可讓學生分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看電影,走進名人故居,故事會,最喜愛的名著人物交流會,寫寫讀后感等等一系列的活動,在豐富地交流活動中,讓孩子通過查找、調查、討論、再造、交流,了解更多的古典名著,同時在綜合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產生火花,燃起更為濃厚的閱讀興趣,開拓閱讀視野。
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其自身就存在著較強的綜合性。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富有啟迪性,成功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濃厚興趣。
(1)從課內到課外。課堂學習要有課外學習的遷移,課外學習要有課堂學習的指引,這樣的學習才會更明確,更充實,更有效。然而課堂時間的有限性就決定了必須走向課外的有效趨勢。課內課外相結合,才會是大于1的有效教學,才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需要。
(2)從課內到課外體驗。如果語文教學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顯然是枯燥的,既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也無法滿足學生求知欲、好奇心。因此,教師可將教學活動推向課外體驗。比如學習完《祖父的園子》一課,可讓孩子走進農家實地參與農活,實地觀察鄉村生活,植物的生長情況,走出課堂,投入到生活中五體驗,去交流,去查找,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的過程中做到無痕教育,同時打開了學生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的大門。再比如學習完《再見了,親人》《金色的魚鉤》可讓學生走進革命圣地,走進革命紀念館,走進烈士陵園,去了解更多歷史名人,去燃起孩子自發的愛國情愫,無形中做到了無痕愛國教育。
(3)從課內到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孩子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僅僅局限于課內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共享資源進行綜合性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通過課外閱讀,學生不僅可以開闊視野、拓展知識、充實和擴大課堂學習的內容,同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查找資料、篩選信息、重組信息的能力都會得到提升。[2]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和生活緊密相關。借助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則是溝通課內和課外的一種有效方式。當然生活處處皆語文,教師并不是局限于課內才能開展,走進生活同樣是可以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中國的節日適時適度地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性實踐學習,拓展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范圍,讓孩子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參與到實踐中去,促進學生的發展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相結合,不僅可以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同時也凸顯出學生的主題地位,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綜合性學習的優勢,用有效的設計推動學生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緊扣學情,適時引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實踐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