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海珠區北山小學 廣東廣州 510000)
新教材科教版《科學》二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的《我們的地球家園》是“地球與空間科學”范疇的內容。我們一線科學教師如何在主導課堂,把握方向實施有效的教學,是科學教師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把關于“地球與空間科學”的18次區級以上公開課及講座公開課支教活動,在杭州、從化、增城、花都、肇慶、豐順縣、河源市等城市上了《四季與天氣》、《誰先迎來黎明》、《空氣占據空間嗎》、《晝夜變化》、《蠟燭能燃燒多久》、《我們周圍的空氣》、《熱脹冷縮》、《磁鐵的性質》等公開課,對海珠區的科學教師進行教材分析專題講座,參與了廣州市兒童圖書館、海珠區圖書館的親子教育活動,面向學生家庭開展《探索月相變化的秘密》、《讓我們仰望星空》專題講座,結合新教材科教版《科學》二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的《我們的地球家園》教學實踐,要幫助學生建構“我們的地球家園”大概念,在科學教學活動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工作。教師應當創造機會讓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在孩子們親身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從發現問題、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到精致化和延伸,逐步形成科學概念和科學態度和情感,形成探究技能,經歷“像科學家研究科學那樣”的研究過程。
“我們的地球家園”這個單元的教學,我們從我們居住的地球出發,聯系生活實際,摸查學生的對于地球與宇宙的“前概念”,組織師生或者生生之間的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產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提出“地球為什么是我們目前的唯一家園?”這個問題的討論,引發出各種猜想。然后引導學生對土壤是動植物的樂園、對太陽和月亮的規律變化、對天氣和季節的變換進行研究,制定探究的方案、交流和改進探索方案,進行科學的探究活動。例如《觀察月相》一課,在了解了學生的關于月相變化的“前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然后通過教師提供的“月相變化觀察板”開展小組探究活動,模擬月相變化,從而發現月相變化的原因和規律,確立“地球家園的事物很多都是在有規律地變化的”觀念。整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來,最后要求學生回家之后進行持續得觀察記錄,回到實際的生活中去,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也在科學探究實踐中培養自己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獲取新的科學概念。[1]
科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學中,只有將科學探究活動與學習科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培養興趣愛好和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目標。我們應當靈活運用“POE教學策略”、“5E教學法”等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教學模式,通過面向全體的各種教學手段,如小組合作探究、個體的實踐、講授的、模仿的等等。
在科學課程中加強探究教學有利于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但探究不是科學教學中的唯一方式,它應該與其它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例如,探究《太陽的位置和方向》這一課,強調學生的直接體驗,但獲取證據的方式是多樣的。有些問題和證據可以來自于教材或教師的演示實驗,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操場進行較為科學的觀察記錄,也可以讓學生從其他各種渠道收集有關資料,進行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進行討論,這樣做的結果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課堂應注重創造一個大家都能參與學習的大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先了解學生的興趣、原有的認識、經歷及其所關心的實際問題(“迷思概念”),注意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并采取相應的做法和措施。例如,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小組里的每一個學生設定為實驗員、發演員、記錄員、紀律監督員等分工,每節課輪換角色,讓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管理和實踐中。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形式開展探究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中各施所長、互為補充,培養學生具有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我們還應運用同桌之間、四人小組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等多種方式進行開放性的討論交流。由教師主導,營造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處世態度,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放棄錯誤的觀點,對他人的看法和觀點進行思考、提出質疑,接受更合理的科學解釋。例如學生對“天氣”跟“季節”很容易產生概念混淆,覺得有的時候一天或幾天內就出現“春夏秋冬”的更替。在這種迷思概念的指導下,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對天氣與四季之間的比對討論,完成小組合作探究記錄,在小組內的達成共識,再通過匯報分享,互通有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能正確劃分天氣與四季。[2]
“教材是死的,教師是活的”,這個觀點早在2006年我已經寫出了《教材是死的,教師是活的》一文發表在雜志上了。這也是基層教師很容易達成的共識。教材的邏輯結構和內容呈現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老師們在使用科學教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分析和處理教材。例如,研究《各種各樣的天氣》與《不同的季節》這兩課的時候,就可以整合教材,把“季節”與“天氣”這兩個極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一個融合對比,提高課堂效率。其次,學生對于“地球是我們的家園”這個大概念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進行教學。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分析和討論。如果學生對某次探究活動特別感興趣,或者探究過程中學生又發現了新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究,應鼓勵學生課外繼續進行研究。例如《觀察月相》就應該鼓勵孩子們在整月里進行觀察記錄,適時發現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并給予及時的肯定,樹立孩子們學好科學的信心。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大概念的構建,由于這部分的教學內容牽涉的知識面廣,所面對的事物是運動的、大尺度的空間結構。大尺度的空間結構需要學生有著較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天體之間相對位置的變化,學生的空間結構也要隨之變化;這是“地球和空間科學”空間觀念建構的難點所在,需要我們去研究和突破。所以這個單元的教學應當是開放的,教師組織課外活動,是科學課堂教學的最好補充和延伸。
課外活動的組織和參與,不僅可以令學生活化知識、開闊視野、豐富經驗,而且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在科學學科的專長,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例如,我在學校創辦了“北山野外觀察”小社團,組織孩子們“白天觀鳥,晚上觀星”,我們利用周日上午的時間,由科學老師義務地組織孩子們到附近的公園、大學里開展野外觀察活動。我們的足跡遍布了越秀公園、麓湖公園、白云山、曉港公園、中山大學、華南植物園、廣州大學城濕地公園、生物島水墨園等的地方。“野外觀察”活動不僅在活動中促進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還促進了孩子們探索大自然的動手能力,增廣見聞。孩子們在活動中獲得了榮譽,老師也在活動中獲得了成功感。我們的觀鳥活動也一直得到了學生家長的大力支持,每次的觀鳥活動都成了親子活動,把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感融匯到親子活動來,大自然的美麗不但“毒倒”了孩子,把他們的父母也“毒倒”了。
我校還組織發動科學積極分子參加廣州市科技夏令營活動,我們還組織學生參加廣州市青科教協組織的每年《珍愛地球·保護環境·探索星空》的夏令營、冬令營活動,到過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扎龍自然濕地保護區、貴州黔東南、海南省、韶關、汕尾、肇慶、從化等地區觀看地質公園、濕地、獅子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給我校的孩子們帶來一個個影響一生的人生旅程。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人各有法!要想在科學課堂上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幫助二年級的學生形成“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大概念和認知,一定要在教學實踐中邊學習邊反思歸納,形成個人教學的策略,博物增聞,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