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警察學院 江西南昌 330103)
當前,道路交通環境日益復雜化。交通過程演變成群體的、立體的、復雜的綜合過程,特別在交通運行過程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如何提高我們的疏導效率,使我們的工作更富有實效?筆者認為加強對交通參與者心理研究,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交通管理、疏導當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交通心理學是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研究道路交通系統中有關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規律的一門科學。交通心理學研究對象是道路交通參與者,包括機動車、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總結和分析三者的交通心理特征,可以為有效疏導提供指導依據。
機動車駕駛人的組成情況復雜多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交通需要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駕駛心理。交通需要就是參與交通的動機。總體來看機動車駕駛人的交通需要包括安全需要、通暢需要、低耗需要。其中安全需要放在第一位,無論情況再緊迫,機動車駕駛人都會非常謹慎小心地為自身安全著想,不敢馬虎,這與我們的管理目標相統一的,也使管理上的互動有了可能性。通暢、低耗的需要,就是指駕駛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順利及時地到達目的地,并且省時、省力、省油。為了這樣的需要,機動車駕駛人在交警疏導過程中會予以配合,但有時駕駛人為了盲目追求通暢低耗的需要會忽略安全上的需要,忽略別人的需要,而出現開快車、開搶車、隨意轉彎、掉頭,影響道路暢通。個性特點對駕駛行為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有的人行車時急躁易怒,喜開快車,沒有耐心,遇堵更甚。有的人行車時自信過度,喜歡冒險,遇堵時會鉆空子,不夠禮讓。有的人行車時速度緩慢,沉著冷靜,易于控制,遇堵時能耐心等候。有的人行車時駕駛動作呆板不靈活,優柔寡斷,膽小怕事,過分緊張,過于謹慎,左顧右盼等。這對于交通管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此外,還有一些人有諸如圖自己方便的習慣,開“特權”車的習慣等等,這些不良的駕駛習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交通秩序的暢通,給交警的疏導工作帶來了障礙。
在非機動車交通方式中,自行車交通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電動自行車違法騎行經常成為交通擁堵的誘因。其速度明顯不如汽車,要達到省時省力的目的,就必須盡可能地求快,這是騎行者的一種普遍的心理需求。在此支配下,騎車人常有沖搶、猛拐、疾馳、硬鉆等盲目求快的行為表現,這些行為極大地擾亂了交通秩序暢通。由于電動自行車的穩定性差和無保護設施,騎行者遇到快速駛過的機動車和來往的擁擠人群會產生畏懼心理。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慌亂躲避,容易失控,不聽交警指揮。電動自行車的行駛常呈現離散狀態,容易占據整個街道,尤其在過馬路時表現明顯。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的從眾心理表現較為強烈,由于自身的相對弱勢,再加上畏懼心理,人們就會合群騎行,而且相互干擾明顯。一個人帶頭闖行就會有一群人闖行,這種情況下,交警再嚴厲的呵斥也是難以控制的。
步行是一種無可替代的交通出行方式。步行者往往存在盲目的僥幸心理,過高地信賴機動車駕駛人守法行駛,隨意行走,認為機動車不敢撞人,即使違法行走也不會有危險,哪怕遇到高峰堵塞時,依然我行我素,冒死前行,不后退不避讓,對于交警的指揮置若罔聞。大多數行人喜歡抄近路、走直路,表現為不走人行橫道,隨意穿插,且競相效仿,極易造成交通秩序混亂和交通擁堵。
綜上分析,特提出機動車的管理措施和策略:
對于車流的控制與組織,應當總體把握,密切關注下游壓力,不能一味地往下游釋放,一旦放行過猛,導致流通不暢,或停滯于人行橫道上,阻斷橫過人流的行進空間,這時非機動車和行人再也耐不住性子,就會沖搶亂串,再想人為控制他們是不可能的,所以疏導要靈活應變,多注意觀察下游路況。
有時在擁堵的路口或無信號燈路口,交警指揮完全使用標準的手勢并不可取,因為擁堵時,交通參與者都會帶有煩躁心情,過于標準的手勢會顯得很生硬,不利于較好控制車流。可以在疏導中夾雜一些自創的易懂手勢,盡量少地直接使用停止手勢,多用示意減速慢行至停車的手勢,并多配合微笑點頭等表示贊許的友好動作,這樣可以緩解駕駛人因擁堵造成的緊張煩躁情緒,更容易使其服從指揮。
有些車速明顯過快的車輛,盡量不要強行攔停,既危險也易使駕駛人有抵觸情緒,不利于疏導控制,甚至產生矛盾。有些車輛不服從指揮強行沖闖,此類駕駛人多具膽汁質氣質特點或有不良駕駛習慣的人員,在堵塞嚴重的路口不宜與此類駕駛人發生正面頂爭,否則會影響整個疏導工作,加劇堵塞,因小失大,可呼喊下一路口進行攔截處理。
市區出租車、公交車等營運性車輛較多,此類職業駕駛人有著豐富的駕駛經驗,對于交警的指揮疏導工作比較了解,易于接受控制,所以疏導中可考慮多對此類車輛加以控制效果會更好。
攔停車輛或分流時,盡量不要大聲呵斥,講究藝術,如以路堵、誤時、不好通行等理由來勸說駕駛人服從指揮,或為其提供更好的通行途徑如建議其前方寬闊處掉頭、從其他路線繞行等。多從其心理需要考慮即安全、通暢、低耗的需要著手,讓駕駛人感受到交警的提醒和指揮是為自己著想和服務,這樣的指揮效果會更好。
道路遇到堵塞不暢之時,最難以控制的是橫過馬路的非機動車和行人,尤其在無信號燈路口。這就需要利用其心理加以控制。面對的是如潮般的汽車流,他們難免會產生恐懼心理。交警在疏導中可以應用車流對人流的壓力迫使人流受制于車流,從而服從指揮。一般情況下,車流湍急之時,行人和非機動車再著急也不敢冒死前沖。疏導中,就應當利用這一點控制好道路雙向車流,不能完全放空一側道路,應保持兩邊的總體平衡,盡量避免一側車流涌動,一側空曠無車,這樣很容易讓等待的人流穿插沖進空曠的一側道路,進而阻斷另一側的行進車流,從而影響整個道路暢通。充分利用好疏堵結合的方法,在空曠一側預留部分車輛或放緩車輛速度,配合好另一側的車流組織。
攔停行人、非機動車時,也應該視情而定,觀察其通行的狀態和表現,判斷其心理。有一些人確實受其自身性情影響,行路時表現急躁,并非有意不服從交警指揮,首先應控制住帶頭搶行的,并大聲呼喊,制造一定聲勢,進而影響其他一些存有從眾心理的人。實在有冒死前行的,就盡快將其疏散出去,不能因為一人一車糾纏不清,從而影響整個疏導工作。非機動車和行人的攔停時間不宜過長。研究表明,在亞洲無信號燈控制路口,行人忍耐延誤時間為30-40秒左右,有信號燈控制的路口,行人忍耐延誤時間為35-45秒左右。據此可知,交警在疏導過程中,應注意行人承受等待的時間,盡量不超過以上科學數據。尤其注意在惡劣條件下,如雨雪天氣,盡量多考慮放行行人和非機動車,體現人性關懷,同時有助于疏導工作。有時因為機動車行駛不暢,會停滯路口,正是行人、非機動車緊行的好時機,此時交警應加以引導其從停止車輛尾部通行,這樣既不會阻礙前車通行,也不會影響人流在車輛夾縫中難以通行,可極大提高通行效率。
社會的發展的必然,交通疏導工作要求會越來越高,我們應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出更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無疑,在交通疏導中,應用一些交通心理學的知識,對我們的工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