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第一中學 廣東江門 529080)
對知識反復鉆研,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思想家陶行知曾經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此句話也就是在說要想獲得文化知識,就一定要落實到實踐中,有不懂的地方就要請教別人,不請教別人是弄不明白的。也在間接的告訴人們學習過程一定要會提問題。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習慣性的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實際這個過程就是師生之間進行思維交流對話的過程。高中階段的學生動腦能力很強,對知識的思維能力和熱愛程度也很高,要想真正的提升高中生對物理知識的熱愛,就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動腦思考能力,而不是讓學生簡單追求表面的知識。
物理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加速度”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掌握好時機,順勢引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樣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要想提升高中物理教學效果,就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注意將書中一個個難點、重點設置疑問,通過疑問變成懸念,激發學生們的思考能力。這種教學形式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避免傳統式教師“口干舌燥”的教學,也讓學生對高中物理教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了解,不再枯燥的學習中度過,而是懂得如何增強自身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1]。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在學習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時候,其中“牛頓第一定律”主要講述的就是慣性方面的知識,在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慣性例子列舉出來,雖然高中生自主行為意識較強,也具有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但是其在表述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這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所描述的慣性列子簡單羅列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看書去總結“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然后對比板書上的例子,這時候學生往往會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順勢對錯誤的例子進行講解,然后對正確的例子加以鞏固,這樣能夠更好地加深學生的記憶力。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例如在學習“平拋運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如飛機要想地面投放一批物資,在哪個位置投放才能夠確保物資落在指定位置,這一問題的提出會立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有些學生會考慮一些外界因素。這時候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如何分析,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在驗證的時候,可以結合上節課所學的運動合成和分解的知識,這樣就能夠順利的結合分析。這一過程不僅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質疑能力,還能夠激發高中生的思考能力。
“質疑”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一定要懂得如何使用“質疑”,所謂的“質疑”教學并不是在課堂上詢問學生“會了嗎”、“聽懂了嗎”、“還有哪些問題”,這種詢問純粹就是走過場,沒有任何的提問價值。所謂的“質疑”教學是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分析問題的時間,當學生的見解與教師意見出現分歧的時候是質疑的最好時機,所以在日常的高中物理授課中,教師應當創造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互動場景,通過交流、辯論來讓學生更加主動的獲取知識,這對于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
“質疑”所涉及的層面比較多,很多時候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一個知識點之后,進一步的提出問題,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高中生的思考能力。如在學習“平拋運動”的時候,學生會熟練的運用已經掌握的公式對物體落地時間進行掌握,這時候教師可以順勢提問:“同一高度的物體以不同的速度拋出,哪一個先落地?哪一個后落地?”這一問題的提出能夠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學更深層次,質疑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教學形式會令學生對該部分知識有一個更深入的掌握。
物理是一門非常奇妙的學科,與數學、語文、英語有所不同,這些學科都有著自身特定的規律,而物理則不同,雖然有一定的公式、概念,但是在分析物理題的時候通常需要多角度分析。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應如此,通過層層深入研究,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研究完全失重狀態物體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實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部分知識,實驗方法如下:教師讓學生準備一個礦泉水瓶,將其內部裝滿水,并向學生提問如果將瓶蓋拿掉,在瓶子下方鉆一個小孔,水會順著瓶子流出來嗎?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回答:“會流出來”。緊接著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如果讓瓶子做自由向下落體的運動,那么水還會流出來嗎?這時候有的學生覺得會,有些學生覺得不會,各有各的想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進行試驗,結果是:“水不會流出來”,因為有了加速度。這一環節非常有趣,層層遞進,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還能夠因勢利導,對學生存在疑問的部分進行解析[3]。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論述了“質疑”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等內容,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現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學中,巧妙地設置教學懸念,激發高中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應當注重完善現有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種教學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