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定昌鎮中心學校 山西長治 046400)
小學階段的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對于兒童的學習習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兒園階段對于兒童學習的要求相對較為寬松,部分家長也不注重對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這也成為了導致一些兒童進入小學后出現不適的原因。對此,要實現幼兒園與小學的幼小銜接,首先在兒童進入小學前,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就要共同協作,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可以通過教師和家長的正規示范以及適度矯正,對兒童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規范引導。也可以通過表揚、夸贊,榮譽獎勵,興趣引導等方式,強化兒童學習過程中的專注力,培養兒童專注聽講、主動學習的習慣。以良好的習慣,幫助兒童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1]
獨立意識與自我管理對于兒童適應小學生活是十分重要的,要實現幼兒園與小學的有效接軌,幼兒園教師和家長還要加強對兒童獨立意識與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重視。在幼兒園階段,家長和教師就應有意識的要求兒童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如要求兒童獨立收拾自己的玩具,獨立完成教學活動前的書、本、筆以及其他用具的準備工作,獨立完成吃飯、喝水、睡覺、上廁所、喝水等基本生理活動,獨立完成疊被子、扔垃圾、取報紙等簡單的實踐任務,家長和老師則負責對兒童自主完成的活動進行檢查,在必要時給予提示和指導,并要通過及時的夸贊、表揚,激發兒童的成就感,強化兒童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幫助兒童更好的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2]
幼小銜接過程中,兒童出現不適應的原因,多半在于心理上還沒能接受小學的生活。要解決這一問題,幫助兒童順利度過不適期,也需要從兒童心理角度出發,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通過生動的為兒童描述小學階段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并在適當時機帶領兒童參觀小學校園環境,觀看多彩的校園活動,使兒童對于小學生活心生向往。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家長還要善于運用語言引導,如告訴兒童進入小學后,就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變得更加聰明,也會有更多的老師和同學喜歡你。以此來增強兒童對于進入小學的期待,在這種期待的驅動下,也能夠幫助兒童消除幼小銜接過程的緊張、焦慮和不適感。
如果說幼兒園是一個小集體,那小學就是一個大集體,兒童進入小學后會接觸到非常多的新同學,如果兒童缺乏集體意識和社交能力,就很容易在集體生活中感到孤獨和不適,如不能及時幫助兒童適應小學階段的集體生活,就可能造成兒童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對于其未來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對此,在幼兒園和小學接軌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對兒童集體意識和社交能力的培養,幼兒園教師應加強與兒童之間的交流活動,有意識的鍛煉兒童的表達能力,并更多設置需要兒童之間有效交流配合完成的活動任務,鍛煉兒童的交際合作能力,還可以帶領兒童參與幼兒園之間的友誼競賽活動,培養兒童的集體榮譽感。
以往應試教育模式的長期影響下,導致很多兒童的家長形成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想法,一些幼兒園為獲得更多生源,也投家長所好,在幼兒教育階段提前開設小學課程,過早的讓兒童承擔繁重的學習壓力,這與幼兒園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是不相符的,違背兒童成長的規律,很容易導致兒童早早對學習失去興趣,影響小學階段教學的效果。不僅如此,幼兒園開設小學課程,還導致教育側重上,過度偏向知識灌輸,而忽視了兒童德、體、美等其他方面的素質培養,導致兒童發展不全面,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著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幼兒園提前教師小學課程,是幼小銜接過程中必須要避免的誤區。
從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差異,以及兒童心理成長特點來看,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后出現不適是十分正?,F象,而面對兒童的不適表現,部分家長所采取的處理措施,也可能存在不當。一些家長對于兒童過度寵溺,當兒童出現不適表現時,常常是立刻表現出過度的關心和溺愛,兒童不想上學,家長就幫著請假,兒童覺得寫作業累,家長就代為完成,一旦兒童表現出負面情緒,家長就大量給予物質獎勵,這樣不但不能夠幫助兒童適應小學生活,還可能會導致不適期的延長,甚至使兒童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造成危害。也有一些家長奉行嚴格教育,在兒童出現不適表現時,不能正確給予引導,反而常常在沒弄清楚原因的情況,就對兒童加以責罵,認為其不懂事、不上進。兒童在不適期非常需要家長的鼓勵和肯定,而這樣的隨意責罵很容易挫傷兒童的自尊心,導致兒童陷入自卑、自閉、消極的情緒中,或導致兒童將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發泄到同學身上,影響兒童的正常社交,危害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家長應當避免對兒童的不適表現做出錯誤的處理。
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接軌,對于幫助兒童順利度過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過渡期,保證小學教育效果,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幼兒園與小學的接軌需要從多角度共同加以把握,加強對兒童的心理引導、能力與習慣培養,使兒童在進入小學后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同時,幼兒園與小學接軌過程中,也需要努力避免陷入一系列的誤區,順應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加強家、園、校的合作,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有效接軌的目標,為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