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泗水縣泉林中心學校 山東泗水 273200)
在語文課堂中要創設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目的是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張揚個性,盡情地釋放,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產生一種積極探求新知的自主學習愿望。
我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種情境:先播放《月光奏鳴曲》讓學生靜聽,然后用一體機展示《月光曲》中描述的畫面:寧靜的大海,微波粼粼,皎潔的月亮,穿過輕紗似的微云,巨浪卷涌推向岸邊……隨著跌宕起伏的樂曲由平緩到激越的節奏變化和直觀畫面的展現,月光下,大海那美麗而富有變化的胸膛和她的呻吟聲、歌唱聲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種設計將抽象的文字變成可視可聞的具體形象,不僅突破了教學難點,而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實現了文字語言向音樂語言的自然置換。[1]
現在的教材資源內容豐富,包羅萬象,語句凝練優美,同時蘊藏著深刻的道理,光靠學生的朗讀,教師的講解,很難解決問題。
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文時,當講到“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一段時,我利用課件播放“時間匆匆流逝”的畫面,形象直觀的卡通畫面,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時間無時不刻的從身邊溜走。學生的認識得到了升華,從前面的淺層次理解到后來的心犀相通,不失為一項創造。
在教學文言文《兩小兒辯日》時,讓學生動手收集了譯文,利用電腦查閱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簡介,名家對文言文內容,藝術特色的點評,鑒賞片段等大量的資料。讓學生體會到兩個小孩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嚴謹治學態度。這樣,既攻克了文言文學習的重點,又分解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學生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有關的資料,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內存,提高分析鑒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運用內存順利攻克課文重點難點,自行獲取知識,建構自身知識體系。
“教以生為本,學以悟為根。”、“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程》要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幾年來,我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優勢,大膽嘗試了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時,由于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太陌生,讓學生上網查尋有關居里夫人的資料。此時,有關居里夫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圖片、文字、視頻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知識的水平,自身的興趣愛好,去獲取不同的知識,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在課堂交流時,有的學生說出了居里夫人各個方面的資料,有的學生根據網上圖片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觀點——此時,網上提供的信息已經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文的自主學習之中。
在教學《魯濱孫漂流記》時,雖然將大量與文章有關的資料制作成網頁,為學生攻克了文言文學習的難點,但由于時間的限制,學生對資料收集處理的能力不同,一些學生對于魯濱孫的人物特點還未能完全理解。這時,我利用一體機的功能,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掃除了學習中的障礙。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情感受到激勵:認識到魯濱孫直面現實,頑強跟困難作斗爭,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沉浸在對魯濱孫的認知、贊美之中。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學習為主,利用信息資源,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和生活實際,從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如在學習完《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學生被鳥的情感所吸引,于是生成了一個新的課堂——《鳥的日記》。課下每位同學深入研究一種自己最喜歡的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給大家。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進行信息資源的獲取、組織與利用;采用微信群聊開展交互式的交流討論;學生還將自己探究學習成果上傳到網絡上展示和交流。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
如在教學《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這類寫景文章時,讓學生擔任旅行社小導游,在明確自己的職責后,通過從網上查找旅游景點背景知識、當地風土人情等相關知識,完成對該旅游景點的介紹。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作業內容的正確性、推理的邏輯性、結論的合理性、語言表達的嚴密性等方面,對被評議同學的作業進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評議。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活動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課堂環境和開放的課外環境,使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達到認知、情感、行為目標統一協調、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創設一種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語文教師要把學生視為待點燃的“火炬”、待開發的“礦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用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人格完善,提高學生生命質量,在學生生命提速的同時,實現教師自我生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