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二屯鎮豐樂屯中心小學 山東德州 253000)
豐樂屯小學位于魯冀兩省交界處,坐落在古運河畔。年復一年,洇潤著校園柳風、書聲瑯瑯。逝者如斯,雖然運河的運輸作用已經衰落,失去了舳艫千里的繁華,但作為城鎮歷史坐標的原點,作為民族文化記憶的載體,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旗幟,運河之美綿長不絕,運河之愛歷久彌新。豐樂屯學生祖居運河之濱,在深諳運河掌故的前輩熏陶下,自幼便對運河及其所蘊含的中華文明滿懷熱情。而德州段“運河申遺”的成功、相關保護活動的開展,為學校傳承運河文化帶來了重要契機。豐小人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建構校園文化,是打造學校特色品牌、提升辦學質量的理想選擇。
基于上述幾點認識,學校提出了“運河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構想,圍繞“走進運河、認識運河、研究運河、感受運河、暢想運河”等內容開展相關教育活動,以促進書香校園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
“田成方,林成網,柳翠葦黃,兩岸果實飄香”。對這個北方小鎮來說,意蘊悠揚的運河文化無處不在。岸邊古樹,水里游鴨,老牛犁地,落日孤霞……于是,運河博物館應運而生。
一個孩子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那天下著雨,我順手在奶奶破舊不堪的織布機上拽了塊木板,用斧頭劈開想要填進灶膛。被奶奶發現,原本微笑的臉頰一下子繃起來,幾乎憤怒地斥責道:“你怎么把織布機拆了!我不死,誰都不能拆爛它!”
后來媽媽告訴我,這架破舊的織布機不僅是奶奶的陪嫁,更是家里的功臣——它供爸爸完成了學業,織進了一位母親的含辛茹苦,織出了一個孩子的錦繡前程,是濃濃親情的印記,是我們家“成長”的見證!
如今,這臺織布機被擺放在運河博物館最醒目的位置,老奶奶馬福蘭這樣說:“半尺布,一里路。讓現在的娃娃們多看看這老物件,別忘本,比放在我那偏房里值啊!”
這樣的故事,在運河民俗展室的建設中還有很多,村支書捐贈的隊志,退休老教師的妝奩,一年級娃娃提來的煤油燈……師生們四處奔走,通過不斷搜集材料、挖掘事件,親近運河、傾聽運河,感受它古今不衰的魅力,融入它源遠流長的心懷。歷時半載,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展室現有藏品12大類140余件,其中包括運河兩岸的種植業、紡織業、圖書、瓷器……每件陳列的物品背后,都隱藏著一段非凡歷史,述說不盡的運河往事。走進豐小展室,如同踏上歷史甲板,運河的槳聲由遠及近。鑄刻在最醒目位置上的是這樣一條宣言:“根植運河兩岸,弘揚運河精神,培育運河少年”。——不但是豐小人傳承運河文化的心聲,更是對莘莘學子的責任與承諾。
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學校積極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以運河文化為載體,使德育工作具體化。如教學樓大廳里引人注目的 “運河文化”長廊,從運河文化中提煉出的精華——“潤、容、恒、勇、異”激勵著學生奮發圖強。而世界運河、中國運河、運河名人、運河民俗等展板,清晰地介紹了河流歷朝歷代的興衰。有言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運河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讓東方朔、董仲舒、時傳祥、孟祥斌等運河名人從沿岸走出去,走進全國,走向世界,使古老的運河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為打造豐富活躍的校園文化,促進校園文化與班級文化和諧發展,學校組織教師開展了“以運河文化為底蘊,構筑小學口語交際教材”的研究,成功編寫了《我們就在運河邊》的校園讀本。該教材納入了運河四季變化、兩岸田園風光等內容,激發學生的美學追求;編進了村史、家史等知識,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收錄了農藝、農技和傳統農家習俗的演變,促進學生的深入理解。另有贊頌德州地方特色的古詩詞,于抑揚韻律、典雅辭藻中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因此,運河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不僅培養了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更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運河兩岸文化燦若星辰,我們把“讀運河經典,做時代新人”作為學生經典誦讀的主題,把創建具有書香氣息的校園、營造適合閱讀內省的氛圍作為奮斗目標,整合課內外資源,在傳承運河文化的同時結合兩史教育,開發出《運河邊說兩史》的校本教材供學生晨誦、午讀。實踐證明,運河文化以其“近、熟、親”的特點,在愛黨、愛國教育方面有著獨到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從運河邊說兩史》把運河沿岸的歷史文化、革命英烈、抗戰事跡、歷史物品等納入課程,讓學生沿著運河興衰的脈絡了解中國發展的歷史,提升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激發對黨和國家的熱愛,真正達到“行文明儒雅之事,做明理大氣之人”的目的。
(1)學校聘請二屯鎮文體中心老前輩王遵武先生給學生們做了關于運河文化的專題報告。
(2)連續多年,學生分階段調查訪問,到村居、學校圖書館和上網找資料,了解京杭運河的基本情況,德州段運河兩岸風土人情以及與運河有關的古今名人故事。
(3)學生由學校組織,定期外出參觀德州老碼頭、勝利橋、九龍灣風景區等當地運河名勝,走訪運河兩岸,了解當下經濟發展情況等。
(1)圍繞運河文化研究專題,舉辦《我們就在運河邊》小報展覽或圖片展覽: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師生將研究成果設計成“祖國山河美,運河知識知多少”的室外知識墻。
(2)開展運河水資源及水環境的調查與監測,寫出調查報告,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增強環保意識。
(1)每學期初,學生以“我心目中的大運河”為題作畫,并于校內走廊擇優展覽。
(2)每學期末,學生以班級為單位舉行“我心目中的大運河”征文評比,并在校園里開展“愛運河、愛家鄉、愛祖國”的演講比賽。
幾年來,學校按照“依內涵求進步,靠特色促發展”的總體辦學思路,在辦學特色方面做了些有益嘗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接下來,學校將繼續以運河文化為依托,深入開展校園運河文化的學習與教育工作,精益求精,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運河邊的特色學校,把學生培養成為承載運河精神的優秀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