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 廣東松山 512100)
于70年代末我國為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部分高校試行中國式的學年學分制(如北京大學),現如今,在創新創業的時代背景下,加深高校的工與學之間矛盾。我國各高職院校紛紛引入“學分制”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緩解部分工學矛盾。于學分制體系下在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社會人才需求下,為確保實現培養人才達到經濟建設人才需求和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那么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規范建設勝為重要,本文以新經濟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學分制綜合教學管理制度人才培養規范建設進行探索。[1]
學分制源于美國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學分制區別于學年制主要把培養某一職業能力所需的學時兌換成相應的學分,由學生修習達到某一專業最低學分總和作為衡量學生某種職業能力、學習完成情況和畢業標準的一種新型的高校綜合教學管理制度。學年制這一教學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新時代教學要求。我國的高校在70年代末為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試行中國式的學年學分制如北京大學、中國信息大學等。現今,為緩解在國家鼓勵全民創業歷史背景下,進一步突顯的工學矛盾。于是高職院校也紛紛引入“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如廣州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等),但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化的“學分制”綜合教學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2]
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范應與職業崗位群能力需求相適應,技能型人才的崗位能力主要由實踐能力,技能操作、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組成,重點培養面向當代我國經濟建設需求的基本素質、技能型高素質人才。在學分制體系下,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和專業能力,讓畢業生具備能夠勝任本專業崗位群的崗位能力。那么高職院校的頂層設計——建設人才培養規范時應與市場人才需求相對接起來。首先根據專業崗位群所需求的職業能力來確定我們的職業能力培養課程、實訓實習、社會鍛煉等。其次崗位能力群的相關知識能力、實習訓練、層級規律來安排教學內容及教學次序。通過以上的科學化編排構建出不同的教學模塊及選修課程,提供給學生進行選擇性的修習,所有教學模塊、實踐訓練、理論課程都對應專業群崗位能力的培養和考核、評價及相應學時學分量,只有在學生完成相應的修習成果,達到專業規范和課程規范時,說明該生擁有了相應的職業崗位能力,如此人才培養過程既為我們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規范建設。[3]
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高招來自各普通高中的學生,二是與各中職的對口專業學生,三是參加各學院自主學考的學生等。未來可能還有學院自主招社會學生、企業進修人員。由此與高等本科院校的生源相比,高職院校生源素質層次各異化、多樣化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基礎較差。高職院校在建設各專業人培養規范時更應考慮學生自身的各項能力因素,制定、設計、規劃出更多因材施教的理論模塊、實訓形式等教學管理模式。與學生的實際能力設定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過程、人才培養評價的人才培養規范設計。如(普通高招的學生設定管理型人才、中職學生設定執行型人才、學考學生設定創新創業型人才等)由此為基礎編排好修習基礎課程、實訓實踐以及能力培養進階。最終實現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目標。
隨著國家幾十年來的高等教育建設和高校自身的發展,各高校建成得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高素質人才與自己專業崗位能力和社會人才需求相脫節,鑄就一批高理論低操作的“畸形”高才生。進入21世紀后我國高等教育一分為二為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承載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人才輸出基地。這就更加明確了我國高職院校在原來的高等教育體系的理論教學中提升實操能力的培養,實現“一軸兩翼”式發展。由此高職院校紛紛修建實訓室場地、購買實訓設備、操作模擬軟件及校企合作等措施,完善自身教學條件。基于學分制體系下,各高職院校建設專業人才培養規范中,應充分發掘學校自身的教學資源(師知力量、實訓設備、實習基地等)、整合企業資源、利用社會資源等充實高職院校的教學條件。為學生提供優質的修習環境和最優化的人才培養路徑。將充分優質教學資源整合于人才培養規范中,對我們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素質提供保障性作用。[4]
高職院校作為國家區域性經濟建設人才培養的搖籃和輸送基地。當今企事業單位需要何種素質、什么能力的經濟建設人才?那么我們的高職院校應與時俱進,研究、確定、執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目標。基于學分制體系下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規范,系為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頂層設計、教學綱領、人才質量評價、教學活動執行的“指南針”。專業人才規范是高職院校在學分制體系下專業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如何設計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規范本文作的淺顯的探究,提出專業人才能力需求、學生基礎能力和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規范建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