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浩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王官集初中,江蘇 宿遷)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教師教學素養的要求不斷提高,要求教師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創設既簡單又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新模式。強調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合作者。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結合教學內容將數學問題與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是數學再發現的源泉,是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
鑒于以上的相關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求,本人就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結合蘇科版七年級的教材,談談創設數學課堂問題情境的一些常用的方法。
數學中許多新知識都是從舊知識發展而來的。因此,講解新課時,一般都是從復習舊知識入手,通過比較、聯想,引入新課題,講解新知識,同時在講解新知識的過程中,又應盡可能地聯想到舊知識,這就要“聯舊引新,講新帶舊”。但舊知識何時復習、聯系,其深度和廣度如何,應根據一節課的教學目的、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當時教學進度的情況而靈活確定。
案例:蘇科版七年級數學第二章“有理數的加法和減法”,我就是利用學生現有的社會經驗——籃球比賽得分導入教學,主場贏3個球,客場輸2個球,凈勝球1個,即:3+(-2)=1,由表格中的贏球和輸球情況,把學生的實際認識(舊知識)轉化成引入負數的加減(新知識)計算,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而且順利掌握了新知識。通過有理數的加減運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了正負數的意義。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要解決這個矛盾,教學中需要創設直觀的情境,利用直觀教具或圖示,增加操作演示,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概括等數學活動,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
案例:蘇科版七年級數學第十三章“可能性”中“游戲公平嗎”這節課時,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做”,才會有一個愉快的心情接受教育,體驗教學活動的樂趣,掌握數學規律,從而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才能把數學學得更好。
通過競賽活動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激烈的競賽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展現自己的才能。只有這樣,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才會得到很好的發揮。
案例:蘇科版七年級數學第五章“展開與折疊”一節的教學中,采用了小組競賽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課前請每位同學準備4個正方體,自備剪刀,把學生按6人一組分組,將正方體沿不同的棱展開,有多少種不同的剪法?請將你小組的不同作品貼到黑板上,看哪個小組的方法多,速度最快。等各個小組的正方形都剪完了,這時我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能否把你的作品進行一下分類呢?這時學生很快把作品分為“一四一型”“二三一型”“三三型”“二二二型”。創設這樣的競賽情境,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能使學生易于掌握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好奇心是人的普遍的一種心理現象,在創造性思維中有觸發催化的作用,是發揮想象力的起點。案例:蘇科版七年級數學第三章“代數式的值”一節的教學開始,設置了這樣的一個懸念:同學們,把你家人的年齡乘以5后加上19,再把結果乘以2減去38,你將結果告訴我,我就能知道你家人的年齡。有5個同學報出結果后,我就立即說出了年齡,剛剛接觸到含有字母的數學計算,學生會感到十分驚奇,認為這是個很難的事情。這時,我就不失時機地把剛才的式子寫在黑板上,并進行了化簡得到10a,學生立刻就發出感慨,原來奧妙在此呀,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把式子化簡后再求值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教學情境的創設具有多樣化,但無論什么樣的教學情境,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實現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變被動、被迫學習為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應多種多樣,教師應結合教學知識點研究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