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妍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美術學校,江蘇 泰州)
探究式教學的應用能夠有效克服傳統教學思想中的弊端,將學生看作教學主體,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將探究式教學法應用到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能夠為枯燥的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使學生的參與欲望被調動起來,極大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開放性主要是指教師利用探究式教學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擔任引導者的角色,指導學生在數學探究中不斷進取,獲取到更加全面多元的知識,通過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使學生的思維得以完善和提升,從內心深處萌發出對數學的興趣。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為學生設置需要探究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根據本課內容提出相應問題,在尋找到正確的引導方向與目標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應保障整個探究過程的完整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活動做到有始有終,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其在探究中鍛煉和提高自身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該特性是探究式教學的主要特征之一,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中,學生居于教學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帶領與輔助下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思維想象空間,能夠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與思維拓展能力[1]。
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對知識產生質疑,然后提出針對性的探究問題進行訓練。在學習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這也是高中數學探究教學的優勢之一。當學生提出問題后,再在教師的引導下,依然由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并且進行大膽假設、猜想,培養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自信心。對于知識水平不同的學生,教師在引導時應區別對待,有些學校在自主探究中會“迷路”,偏離正確方向,這時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在多方面分析后,往往會走向正軌,并且擁有更大的收獲。
例如,在學習“等比數列前n項和”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將紙張對折20次后,估計它的最終厚度。在學生操作中發現,紙張越折越厚根本折不到20次,也就放棄了量最終厚度的想法,開始認真思考和猜想。有些學生覺得是5cm,有些學生認為是15cm,還有些學生認為是60cm,都與最終答案有所偏離。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指導,使學生朝著正確方向思考,不一會便得出了最終的正確答案,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奧妙,同時教師也達到了探究式教學的目標。
通過設置教學情境的方式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與探索欲望,點燃學習熱情。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設置與真實生活相關的情境,這樣學生才會有帶入感,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尋找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并借助特定情境進行引導,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學習“函數的周期性”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首先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周期,周期在生活中是怎樣體現的,如大家熟知的春夏秋冬,四季反復便是一個典型的時間周期;花開花落為一個周期;生老病死也為一個周期;然后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引導學生觀察正弦、余弦函數周期,并對兩種函數的畫法進行分析。對于定義域內任一x來說,使f(x)=(x+T)恒成立,則f(x)便可稱為周期函數,T便屬于該函數的一個周期;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x是否具有單一屬性,如何計算x等等,如此循序漸進的引導,給學生提供探索思路,使學生對于“函數的周期性”有了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對于數學也產生了濃厚的探知欲望[2]。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一題多解的變式通常能夠起到橋梁作用,使學生的拓展思維被有效激發,增強學生面對新問題時分析和解決的能力。例如,已知 x、y≥0,x+y=1,求 x2+y2的取值范圍。在對此類題型進行解答時,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思維出發進行解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給出以下解答方法:
(1)函數思想下的解法
x2+y2=x2+由于x的取值范圍在0到1之間,從二次函數圖象與性質,當x的數值為1時,取最小值1;2
2當x值為0或者1時,取最大值1。
(2)三角換元思想下的解法
假設x=cos2θ,y=sin2θ,其中θ的取值范圍為0到之間,則因此,最小值為最大值為1。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要求較高,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應積極采用探究式教學法,為學生營造出充足的思維拓展空間,對其主體性加以強化,以此來達到更加理想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