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虎
(蘇州國際外語學校,江蘇 蘇州)
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體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從原有的只重視學生的知識體系,逐漸轉變到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當中來,以便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物知識、應用生物能力的習慣。但是在傳統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按照教材進行機械講授的模式開展課堂教學,學生只是對生物學科的知識有了一些了解與掌握,并沒有真正感受到知識的內涵所在,也沒有真正形成一種較高水平的生物思維理念,對個人素養的提升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此情況下,教師應當深入認識到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的真正意義,把教學的中心工作轉移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中來,努力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當中對于學生的“樂學善學”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強調學生要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對于自身及社會的價值,并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對于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來說確實如此,如果學生對高中生物的學習已經失去了興趣,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又怎么會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又怎么會實現自身核心素養的真正提升?因此,高中生物教師應當把培養學生對于學科的興趣作為一項基本工作來抓。例如在“染色體變異”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為學生出示了這樣一段視頻資料:小張聽說鄰居家的小孩得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病,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每當到了晚上,這個小孩就會發出一種類似于貓叫的聲音,導致本來睡眠較輕的小張無法安然入睡。那么同學們想知道這個孩子是得了什么病嗎?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被充分激發了出來,學生分小組通過資料的查找,并對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到了由于第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而引起的遺傳病“貓叫綜合癥”的深入理解。因此,貼近生活的教學情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概念,掌握生物技能與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形成。
傳統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對學生進行細致、深入的講解,總認為講解越仔細,教學效果就越好。但是令教師不解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因為教師過多的講授,學生可能只學會了幾道題,學生的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有效培養,因此學科教學中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例如在學習“基因的表達”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教學,為學生準備一些學習所需要的資料,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學習,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經過思維的碰撞和激烈的討論之后達成共識。探究性教學既是高中生物教學的本質,又是體現理科屬性的重要途徑,它能有效地加強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自主能力的提高。獨立自主的探究教學是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素養的重要方法,既能幫助學生養成獨立研究的良好習慣,掌握高中生物問題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又能培養高中生對生物問題的探究意識和精神,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合作探究教學是在學生分工與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彼此交流與溝通,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智慧的碰撞與交流,是培養文化領域中語言溝通素養的重要途徑。
核心素養中對學生的自主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強調學生要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但是,當前的高中生卻存在“飲食不規律、油炸食品的大量攝入”等不良生活習慣,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機會,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在“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介紹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指導學生要科學均衡地攝入營養,提倡健康飲食,為學生健康生活理念的培養夯實基礎。在“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相關熱點資料的辨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創新實踐意識和環保意識。
總而言之,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主要是通過對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高中生物學科中那些更為關注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加強對核心素養的學習與研究、注重學科邏輯和核心素養培養的融合、創設貼近真實生活的教學情景、對核心素養進行外顯化評價等應該是當前高中生物教師的共識,更是我國人才培養戰略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今后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有效開展生物學科教學活動,更好地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未來的生產與生活中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