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澤君 方濤 姜宏元 韓天旺


摘要:鍛銑作業廣泛應用于井筒棄置和套管開窗側鉆作業中,是一種非常規處理套管的手段。隨著油氣井開發的逐步深入,一些開發較早的油氣井產量下降,不具備開發價值,面臨棄置和井筒重入的問題,國內目前對于鍛銑器的研究較少。本文主要針對新型套管鍛銑器工具的總體方案設計,關鍵結構研究,關鍵部件仿真分析,樣機試制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為國內海上棄井用大直徑鍛銑工具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關鍵詞:棄井,套管鍛銑,仿真模擬,鍛銑工具
引言:
套管鍛銑技術廣泛應用于井筒棄置、老井開窗側鉆換井底,套管變形處理、井下事故處理等作業中的一種非常規技術。
工作原理是將鍛銑器入井,在水力作用下使鍛銑器刀片張開,旋轉管柱張開的銑刀對套管進行切割,當套管被完全割斷時,刀體撐開到最大,此時緩慢下放鉆具給刀體加鉆壓進行磨銑作業[1]。由于鍛銑器需要同時承擔切割和磨銑的工作任務,以及延長鍛銑工具的切削壽命和提高切削速度技術難點的制約,國內鍛銑工具套管普遍存在切割速度、鍛銑速度和使用壽命不穩定等問題[2-3]。因此對新開發的鍛銑工具進行仿真分析,找出工具的薄弱點,以便于對工具進行改進,提高使用壽命。
1新型套管鍛銑器工具結構
該套管段銑工具主要零件包括上接頭、工具本體、刀座、刀體、銷軸、彈簧、活塞和活塞桿以及相關的密封件,鍛銑器用于鍛銑掉某一區段內的全部套管,由上接頭、彈簧、防掉銷、彈簧壓圈、刀體套筒、活塞、銷軸、刀體部件、孔用U形圈、扶正接頭部件等零件組成。
2 新型套管鍛銑器關鍵結構研究
2.1 活塞推力校核
鍛銑器是利用修井液通過噴嘴的壓降作用在其活塞上而產生推力。設活塞面積為S,壓力降為△P,彈簧回彈力F2,零件摩擦阻力Fμ,活塞重力G,三個刀體產生的總推力值:
F=△P·S-F2- +G ? ? ? ? ? ? (2-1)
只需將鉆井液參數稍作調整,增大鉆井液排量,即可實現想要的推力
密封件摩擦阻力計算:設硬橡膠彈性模量E,承載面積AL,膠件變形量△h,膠件高度h,摩擦系數n,膠件數量n,根據橡膠元件在壓縮時的變形量與負荷關系,密封件的正壓力公式、摩擦力公式如下:
式(2-4)中,G為剪切彈性模量,d為彈簧直徑,D2為彈簧中徑,h1為彈簧預壓量,n為有效圈數。將設計數據代入可得:F1=1.327kN??芍?/p>
F1> +G
即彈簧回彈力大于密封件摩擦力加活塞自重,彈簧可使活塞復位,符合設計要求。
2.2 ?工具本體應力分析
根據工具設計條件對工具進行強度校核,考慮到該工具連接在3-1/2″鉆桿上使用,為安全起見,要求工具本體應在3-1/2″鉆桿極限操作參數下安全使用,即抗拉能力要不低于1700kN、抗扭不低于35.1kN·m。
對工具本體進行數值模擬分析,使用ANSYS-CFD軟件對本體下部母螺紋處進行固定約束,對上部母螺紋處分別施加拉力和扭矩,建立工具本體有限元模型和網格模型。同時由于本體工具開槽和各種定位小孔較多,對中部局部區域進行網格加密處理,網格數為80萬。
工具本體在1700KN極限拉力作用下的應力分析
在圖2-1所示中,最大的VonMises應力出現在A-A截面上銷軸孔壁上,為1134MPa,接近設置的材料極限應力值;其次在安裝槽下端面的B-B截面上,VonMises應力值約為976MPa,安裝槽上端面截面突變的連接處產生應力集中,VonMises應力值約為973MPa,其值均剛剛超過設置的材料屈服應力值,這些區域在工具首次處于極限狀態下工作后,超過屈服點會應力強化,后續屈服點數值均會提高,能夠滿足極限操作參數下的應用.
工具本體在35.1kN·m極限扭矩作用下的應力分析
圖2-2,工具本體在極限操作扭矩作用下,在A-A截面距離定位銷釘較近的銷軸孔壁上出現最大VonMises應力,應力值為1397MPa,超過了設置的材料極限應力值,理論上會出現裂紋;而A-A截面上其他區域VonMises應力值多為1114MPa,尚未達到材料的強度極限,且本文計算采用的931MPa屈服點,是材料的屈服點范圍下限值。綜合考慮,超過強度極限的區域,不足以導致整個工具的斷裂,該工具還是可以用在3-1/2″鉆桿極限操作參數下,但盡量不要使其在極限狀態下工作。在刀體安裝槽上部頂面上,由于截面突變在連接處產生的應力集中為994MPa,在B-B截面上,最大VonMises應力出現在刀體安裝槽的兩側,約為1123MPa,均為應力強化階段。
通過對工具本體兩種工況進行計算和分析,綜合分析以上區域的應力分析,雖只有部分很小區域會產生微裂紋,但是考慮到這些微裂紋極有可能成為工具破壞的裂紋源,建議在該工具上盡量不要施加極限參數,或者施加極限參數后,應對銷軸孔截面處、刀體槽下部截面倒角處等截面區域重點進行探傷和評價。
綜上,本體在1700KN極限拉力、35.1kN·m極限扭矩200kN·m作用下安全,本體抗拉、抗扭能力均滿足設計要求。
3 結論
制定了新型套管鍛銑器工具的整體技術要求及設計方案,完成了對關鍵結構的力學分析,并對關鍵構件進行仿真模擬強度分析校核,保證了工具的可靠性。
通過對關鍵結構的力學分析,并對關鍵構件進行仿真模擬強度分析校核,找出了鍛銑器的結構薄弱點,對今后套管鍛銑器的結構設計提供了設計思路。
工具設計主要以7英寸的規格進行設計研究并進行了樣機試制,新型鍛銑器結構設計和材料選擇合理,能夠滿足現場施工中對套管鍛銑的要求,而其他尺寸套管鍛銑器工具的研究均可參考此方法。
參考文獻:
[1]陳新勇,付瀟,李東杰,陳新海,王金帥,賈鳳磊,劉超.國內老井側鉆技術研究現狀及展望[J].石油礦場機械,2019,48(06):73-76.
[2]常篤,陸紅軍,齊銀,張育超,任勇,吳娜.安塞特低滲透油藏側鉆井提高單井產量技術研究[J].鉆采工藝,2019,42(05):56-58+9.
[3]劉炎炯,胡忠民,劉輝,等.小井眼復雜段套管鍛銑工藝技術與應用[J]. 石化技術,2015,22(0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