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友
【摘要】目的 評價在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治療中運用PCCP與PFNA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0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觀察組運用PCCP治療對照組使用PFNA治療比較兩組不同方法治療下所取得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傷口引流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下地時間對照組略顯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運用PCCP與PFNA兩種不同的內固定材料治療均能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股骨粗隆間骨折;效果;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2
股骨粗隆間骨折對高齡患者無論是身心健康還是生活質量都具有嚴重影響,內固定材料的多樣性使得臨床治療中在選擇手術方案上分歧較大,本文將我院收治的100例高齡粗隆間骨折[1]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50例采用PCCP治療其余50例運用PFNA治療旨在比較兩種不同治療方法下所獲得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00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50例,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64~86歲,平均(71.4±2.3)歲;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3~84歲,平均(70.5±1.8)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硬膜外麻醉觀察組行PCCP治療,取患者仰臥位,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確定鋼板位置通過C型臂X線機將一枚導針在小轉子上界水平固定,選擇在股骨粗隆間下縱行切開一道長約2~3 cm的切口,鋼板位置確定滿意后在導針筒將定位導針鉆入,于股骨外側固定鋼板,在股骨上置入鋼板,在位于股骨頸中部三分之一的區域內選擇第一枚合適長速的股骨頸螺釘,利用鋼板將螺釘股骨頸至股骨頭軟骨下方,為進一步加壓使用叩擊器對釘尾進行敲打,將主套筒去掉,打孔、測深、攻絲完成后,將股骨近端第一枚股骨干螺釘擰入去除骨鉤,第2枚螺釘按照上述同樣方法擰入觀察擰入位置滿意后關閉切口,留置負壓引流球。
對照組實施PFNA治療,首先進行閉合復位操作,于大粗隆頂端外側行一道長約3~5 cm的外側切口,在大粗隆定點稍偏內處進針,將PFNA主釘緩慢旋入,側向瞄準桿輔助下將股骨頸內導針插入,通過套筒順著導針將螺旋刀片插入,鎖緊螺旋刀片做一道皮膚切口將遠端鎖定螺釘靜態鎖定孔擰入,最后進行主釘尾帽安放,對創口進行沖洗止血依次分層縫合各層組織。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本次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下地時間、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等各項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傷口引流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下地時間早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高齡老年人群是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高發人群,經非手術途徑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在一年后死亡的發生率高達20%,髓內釘治療是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最佳治療方式,而髓內、髓外固定對于穩定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均適用,股骨粗隆間骨折是否穩定的關鍵是內后側皮質是否連續,內側弓的完整性與后側皮質的粉碎程度是決定股骨間粗隆穩定與否的兩個重要因素。
同時具備靜力與動力加壓作用的PCCP療法,采取PCCP手術能避免暴露骨折端,內固定后再移位與骨折端過度塌陷的發生率低,頸螺釘套筒在鋼板的直接鎖定下整體穩定性明顯提高。PENA屬髓內固定系統,該固定系統具有較短的固定力臂,其生物力學符合性更高,PENA的釘棒在髓腔內,完全滿足生理負重力線對多數經過股骨近端特別是內側負荷具有很好的承受力。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分析研究認為高齡基礎疾病較多的股骨粗隆31A1,31A2穩定性骨折患者更適宜選擇PCCP經皮操作解剖復位治療而對于具有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而言PCCP系統不適宜。伴有骨質疏松的不穩定性轉子間骨折患者更適合應用PFNA系統總而言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手術類型選擇應視患者全身情況與骨折類型而定。
參考文獻
[1] 陳占斌,黃立新,徐耀增,等.PCCP與PFNA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療效比較[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10):890-894.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