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中喜
【摘要】目的 分析氟桂利嗪聯合尼莫地平治療偏頭痛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偏頭痛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就診時間將其分為聯合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單純使用氟桂利嗪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則使用氟桂利嗪聯合尼莫地平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臨床偏頭痛患者的治療中聯合使用氟桂利嗪和尼莫地平進行治療,療效較之單純使用氟桂利嗪進行治療要更高,具有臨床意義,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偏頭痛
【中圖分類號】R7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1
偏頭痛是臨床神經內科門診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神經內科中偏頭痛患者的數量占總人數的一半以上,且女性患者較之男性患者要更多,臨床中患者主要變小為波動性以及發作性的一側疼痛,而部分患者則可能會出現雙側疼痛的情況,嚴重的情況下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神經障礙、嘔吐惡心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本次研究就對氟桂利嗪聯合尼莫地平在臨床中對偏頭痛的治療效果進行了探討分析,詳細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偏頭痛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就診時間將其分為聯合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其中,對照組男14例,女20例,年齡24~45歲,平均年齡(36.11±5.12)歲,病程1~9個月,平均病程(5.19±2.12)個月;聯合組男15例,女19例,年齡25~46歲,平均年齡(36.98±4.99)歲,病程2~9個月,平均病程(5.05±1.89)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的檢查和護理,叮囑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停用其他的鎮痛藥物以及治療偏頭痛的藥物。對照組患者給予氟桂利嗪進行治療,藥物采用口服的方式進行服用,每天服用一次,服用劑量為5 mg,連續服用八周。
1.2.2 聯合組
聯合組患者同樣進行常規的檢查和護理,并且停止其他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的使用,給予患者尼莫地平和氟桂利嗪進行治療,氟桂利嗪的用藥劑量和方式與對照組患者相同,而尼莫地平同樣采用口服的方式服用的,但是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40 mg,連續使用八周。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服藥后的治療效果進行記錄,將相關數據進行比較。療效判定:①痊愈:用藥期間患者未出現任何頭痛癥狀;②顯效:用藥后患者的頭痛情況得到了顯著的緩解,且頭痛時間明顯縮短,頭痛發作頻率也明顯減少,患者眼底血管痙攣有所緩解;③有效:用藥后患者的頭痛情況有所緩解,但是在停止用藥后頭痛會出現復發,發病持續時間減少到了一半以上;④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任何的改變。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結束后,研究組患者34例,治療痊愈8例,占比23.53%,治療顯效12例,占比35.29%,治療有效13例,占比38.24%,治療無效1例,占比2.94%,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06%;對照組患者34例,治療痊愈3例,占比8.82%,治療顯效10例,占比29.41%,治療有效9例,占比26.47%,治療無效12例,占比35.3%,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4.7%;將兩組數據進行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3.858,P=0.000<0.05)。
3 討 論
偏頭痛是臨床中極為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的臨床表現較為多樣,嚴重情況下疼痛會導致患者無法進行正常的活動,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臨床中主要采用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并且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但是臨床中使用藥物較多,對于何種藥物為最佳尚沒有確切的研究[1]。
氟桂利嗪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一種雙苯酰胺類鈣離子拮抗劑,其對腦血管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在進入機體后,能夠通過調節機體細胞內的鈣水平降低患者的細胞鈣失衡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其對于鈣通道也具有較好的拮抗作用[2-3]。
綜上所述,在臨床偏頭痛患者的治療中聯合使用氟桂利嗪和尼莫地平進行治療,療效較之單純使用氟桂利嗪進行治療要更高,具有臨床意義,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黃曉聰,王秋香.氟桂利嗪聯合尼莫地平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藥品評價,2016,13(22):41-42
[2] 朱平華.氟桂利嗪聯合尼莫地平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5):160-161
[3] 張世軍.氟桂利嗪與尼莫地平聯合服用治療偏頭痛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8,24(4);102-10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