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萬
【摘要】目的 分析冠狀動脈狹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技術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后證實為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74例,按照治療前檢查方法的不同方法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7例。對照組采用常規24小時動態心電圖技術在治療前進行檢查;研究組采用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技術在治療前進行檢查。結果 研究組研究對象誤診和漏診例數少于對照組;檢查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檢查結果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符合率達到94.6%,高于對照組的6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狀動脈狹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技術進行診斷,不僅僅能夠縮短檢查操作時間,還可以減少誤診和漏診情況的發生,使病情診斷的準確率水平提高。
【關鍵詞】冠狀動脈狹窄;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診斷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后證實為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前檢查方法的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7例。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12例,冠狀動脈狹窄病史1~9個月,平均(3.4±0.8)個月,年齡42~75歲,平均(60.7±4.1)歲;研究組男23例,女14例,冠狀動脈狹窄病史1~9個月,平均(3.2±0.5)個月,年齡41~78歲,平均(60.4±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24小時動態心電圖技術在治療前進行檢查;研究組采用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技術在治療前進行檢查,在檢查前囑咐患者保持安靜狀態,在身體完全放松的情況下幫助其取平臥位,指導其通過正確的方式屏氣,使腹部能夠處于靜止狀態。將我院現有的64排螺旋CT掃描儀的探測器的電極排好,確定接受信號狀態良好之后,指導患者憋氣,隨后進行全面的掃描操作。掃描檢查過程中的參數水平設置為:管電壓、旋轉速度、層厚水平分別為120 kV、0.33 r/s、0.625 mm,掃描操作的時間控制在5~9 s之間。
1.3 觀察指標
(1)誤診和漏診情況;(2)檢查操作時間;(3)檢查結果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符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檢查操作時間
對照組檢查操作達到(24.36±0.56)h,研究組檢查操作時間達到(0.51±0.09)h,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檢查結果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符合率
對照組為64.9%,研究組為94.6%,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誤診和漏診情況
研究組研究對象誤診和漏診例數少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我國冠心病的臨床發病率近年來呈現逐步上升的態勢。導致冠心病的發病主要機制與機體脂類代謝功能出現紊亂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該功能出現異常會直接導致脂類在在動脈內膜上大量的堆積,從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且隨著斑塊數量的不斷增多,動脈腔會出現狹窄,使血液流動受到阻礙,導致心臟處于缺血、缺氧狀態,最終誘發出現冠心病。冠狀動脈造影是以往臨床對冠心病進行診斷的一個金標準,同時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然而多年來的臨床實踐證明,該項技術在實際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弊端,屬于有創性檢查的一種,檢查所需費用相對較高,且需要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住院接受治療,患者和家屬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接受。因此,尋找一種能夠提高冠心病診斷準確率,且具有無創特征的診斷方式一直以來都是相關領域所研究的一個重點。總之,冠狀動脈狹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技術進行診斷,不僅僅能夠縮短檢查操作時間,還可以減少誤診和漏診情況的發生,使病情診斷的準確率水平提高。
參考文獻
[1] 師 博.64排螺旋CT聯合心肌灌注成像技術在冠狀動脈狹窄患者心肌缺血的臨床診斷特異度和靈敏度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2):1833-1835.
[2] 賀麗英,潘克梫,劉桂梅,等.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評價冠狀動脈狹窄準確性的Meta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6,26(5):63-70.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