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丁 文婷婷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心理護理對抑郁性神經癥患者的干預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62例抑郁性神經癥患者,參照患者入院秩序進行編號,單號為常規組(n=31,予以常規護理),雙號為干預組(n=31,在常規組基礎上輔以心理護理),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抑郁程度。結果 護理后,干預組患者的無抑郁、輕度抑郁、中度抑郁程度均明顯優于常規組,且該組患者重度抑郁少于常規,組間各指標差異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護理在抑郁性神經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抑郁性神經癥;心理護理;抑郁程度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1
抑郁性神經癥是以持久心境處于低落狀態為特征的一種神經癥,本文就抑郁性神經癥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展開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抑郁性神經癥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中有關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參照患者入院時間順序進行編號,單號為常規組,雙號為干預組(n=31)。常規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18~65歲,平均(32.12±6.32)歲。干預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19~66歲,平均(33.11±6.18)歲。就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行統計學分析未發現實質性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常規組護理基礎上輔以心理護理干預,護理方法:①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為患者創建舒適和諧、優美的住院環境,定期為患者開窗通風,保障病房內空氣流通、清潔衛生;醫護人員應保證護理操作的規范性,盡可能減少不良環境給患者帶來的精神刺激;加大對患者日常飲食、睡眠、衛生的護理,引導患者心情、精神盡可能地放松;對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參照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予以安慰、疏導、宣教、鼓勵及暗示等進行調整;借助森田療法引導患者認同自己的病情而不是排斥,不要過度關注自己的病情,轉移患者的注意力。②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根據患者的思想、個性特點等予以有的放矢、耐心的語言交流,并采取合適的暗示性語言來感染患者,引導患者主動向醫護人員、家屬述說內心苦痛,有利于患者病情評估、改善。③情緒療法。護理人員對待患者應始終保持和藹可親、熱情友善的態度,多為患者講笑話,以醫護人員積極樂觀、開朗自信的情緒來影響患者,定期鼓勵患者參與打球、健身操比賽、讀報等多種集體娛樂活動,以豐富的生活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增強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抑郁程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來對本研究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以(x±s)與百分比(%)來表示相關數據,用t與x2來進行檢驗,P<0.05則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護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無抑郁、輕度抑郁、中度抑郁相比常規組要多,而重度抑郁患者明顯少于常規組,組間各指標差異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患者護理后的抑郁程度情況。
3 討 論
臨床上針對抑郁性神經癥患者應用抗抑郁藥物治療,雖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但是卻無法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1]。臨床研究指出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復過程中予以心理護理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心理護理是以心理學為指導,采取語言、態度、行為等方式改變患者的認知方式、情感狀態、行為的一種手段,不僅能減輕患者病痛,還能鞏固患者療效,消除患者心理障礙,對促進患者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輔以心理護理,患者的無抑郁、輕度抑郁、中度抑郁相比常規組要多,而重度抑郁患者明顯少于常規組,組間各指標差異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心理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程度,促進患者早日回歸社會,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盛 睛.探討心理護理對神經癥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J].健康之路,2013,12.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