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東升
【摘要】目的 探討在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中藥結合針灸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內接診的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措施的差異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西醫治療,觀察組給予中藥結合針灸治療,對比治療療效。結果 觀察組療效為97.3%,對照組僅為85.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中藥結合針灸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藥結合針灸;帶狀皰疹神經痛;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內接診的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措施的差異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22~55歲,平均(56±1.44)歲,體質量70~85 kg,平均(80.44±1.25)kg;觀察組男15例,女26例,年齡21~55歲,平均(50.85±1.79)歲,體質量72~85 kg,平均(80.44±1.12)kg。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西醫治療;口服5 mg潑尼松(國藥準字H44020682,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藥品特性:化學藥品,5 mg)聯合普瑞巴林(商品名:樂瑞卡,德國 Pfizer Limited生產,國藥準字J20100102,分裝企業: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藥品特性:化學藥品,75 mg),初始計量75 mg/d,1周后劑量增加至150~160 mg/d,3次/d。
1.2.2 觀察組
中藥結合針灸治療:中藥湯劑基本方劑:生苡仁50 g、草河車30 g、板蘭根30 g、黃芪30 g、龍膽草15 g、銀花15 g、大青葉15 g、連翹15 g、馬齒莧15 g、赤芍15 g、全蝎10 g、甘草6 g;上述藥物配水400 mL煎服,分早晚分服。
針灸:選用2寸毫針,穴位選擇為靈臺穴和大椎穴,在皰疹起始部位呈15°角進針,針尖刺病灶中心,反復捻轉,在針刺方向使用同樣方法,避免皰疹蔓延[1]。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經治療,患者皮疹等臨床癥狀完全消退,皮膚無遺留色素沉著,且已經干燥并結痂為治療顯效;經治療,患者疼痛癥狀有所緩解,皮疹消退程度在75%~85%之間,皮膚開始小范圍結痂為治療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皮疹等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極少數患者疼痛難忍,皮膚并未出現干燥并結痂現象,甚至極少數患者病情出現加重現象為治療無效;現階段臨床將治療總療效=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為97.5%,對照組為85.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現階段臨床對帶狀皰疹病理機制尚無明確定論;只是明確帶狀皰疹疾病多發于患者三叉神經處及肋間神經。臨床大量研究證明,約14%的帶狀皰疹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神經痛主要表現類型為針刺樣痛、陣發性疼痛、持續性疼痛等典型疼痛。
潑尼松是一種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以顯著增強抗炎功效,對毛細血管擴張和增生發揮抑制作用,有效減輕炎性因子對神經節的破壞,血管通透性降低,并且可以有效避免瘢痕。
針灸是我國獨有的治療方法,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中醫認為帶狀皰疹與肝、脾有關聯,多數患者主要是由于肝火亢盛、外感濕熱邪毒所引起的,所以此次治療中藥方劑主要由板蘭根、生苡仁、黃芪、銀花、連翹等藥物組成,板蘭根、大青葉則具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不僅如此,還能對皰疹病毒的復制起抑制作用,黃芪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上述諸藥聯用,具有通絡止痛、清熱利濕的作用[2]。
綜上,在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中藥結合針灸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軍華,趙 平.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40例療效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15(3):177-178.
[2] 吳 強,等.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用穴思路探討[J].吉林中醫藥,2017,37(2):191-194.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