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一地質勘查院,青海 海東 810600)
青海是我國資源大省,占地面積廣闊,資源儲量豐富,找礦發展空間巨大,是我國重要的后備資源儲備基地。金礦是青海地區重要礦產資源,近年來被已被探明的金礦數量、金礦資源儲量、地質勘查程度均位居全國各類礦產資源榜前列[1]。本文對青海金礦成礦規律特點進行了總結,通過對青海地區成礦地質背景與資源特征、控礦因素的分析,總結了青海金礦成礦發展規律特點,并在這一基礎上指明了找礦方向,對青海下一步找礦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地區,是秦祁昆構造域同特提斯構造域的結合處,主體為特提斯構造域,按照地質構造特點,可以將青海劃分成12個地質構造單元。由于當該地區巖漿活動較為頻繁,侵入巖在省內大量分布,特別是在青海北部較為發育,且多以酸性侵入巖為主。青海省內的金礦以破碎蝕變巖為主,地層結構為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至三疊系;海相火山巖型金礦地層主要以上奧陶統扣門子組、中寒武統黑茨溝組為主[2]。區域變質巖含Au豐度較高,在壓力梯度變化帶中存在較多金礦。動力變質巖一般作為礦物載體而形成礦石,或后期裂隙作為礦液沉淀之所,如剪切帶型的金屬礦。
青海省地跨特提斯成礦域和秦祁昆成礦域,同時包括柴達木、可可西里~巴顏喀拉、東昆侖、北祁連、三江北西延以及西秦嶺西6個二級成礦帶,16個三級成礦帶,金礦主要成礦期分布如圖1所示[3]。到2017年年底,全省金礦產地共354處,并已探明208處有資源儲量的礦產地,包括11處大型金屬礦床,22處中型金屬礦床,71處小型金屬礦床,巖金礦占被勘查到的金屬礦總量的94.24%,除西寧以外的七個州,都有一定的金屬礦儲量,玉樹州、海西州儲量最大,占全省金屬礦總量的75.13%。

圖1 金礦主要成礦期分布
地質構造直接關系到金屬礦床的形成和分布,根據構造控礦因素在成礦中的具體作用,可劃分為導礦、容礦兩種構造形式;按照構造運動對礦化的影響,構造包括成礦前、成礦期以及成礦后三種形式,直接關系到成礦物質的集散;根據構造發育情況,可分為全球性構造、區域性構造、礦體構造等多種構造形式。不同的構造對成礦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并影響到礦床、礦體的形成和分布,構造對金礦分級也有著較大程度的影響。
當前,青海省內已被探查到的金屬礦大多位于古陸邊緣和板塊結合處,部分深大斷裂是直接的導礦構造,對金屬礦床的分布有著直接的影響。青海省內已經被勘查到的金屬礦床大多數和斷裂構造有著直接關系,斷裂構造不但關系到金屬礦床分級,同時關系到金屬礦床的空間分布。
地層巖性對成礦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以下兩點上:首先,礦床大多數成礦物質來自于地層,即起到了礦胚層的作用;其次,特定巖性和結構構造直接關系到礦體的存儲空間,為礦體的移動、成礦物質的積淀提供了空間。
地層對金屬成礦有著直接關系,是金屬成礦物質的重要存儲空間,也是礦床分布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巖石組合、巖性特點對金屬礦床的形成影響尤為突出。青海省地層對金屬礦床的作用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首先,與金屬礦床有關的沉積地層為新太古界~元古界、下古生界以及三疊系,而黑色巖系是主要含礦帶;其次,有復理石沉積的濁積巖系對省內金屬礦床的形成有著極大影響,省內最大的金成礦帶內的礦床是其中代表[4]。
按照已經掌握的礦化信息和成礦條件信息,本文總結出五個金成礦遠景區,如圖1所示,這當中祁曼塔格、同德-同仁金成礦遠景區找礦工作發展空間較大,是當前主要的找礦方向。
祁曼塔格金成礦遠景區位于昆侖成礦帶中部,本區一級斷裂為昆侖山北部斷裂帶,含礦層為祁曼塔格群碳酸鹽巖、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大理巖、奧陶系灘間山群碳酸鹽巖、下石炭統大干溝組以及上石炭統締敖蘇組碳酸鹽巖等。礦化蝕變體是灘間山群、印支期花崗巖侵入體和金水口巖群、大干溝組同締敖蘇組碳酸鹽巖接觸帶的含礦矽卡巖帶,該巖體的侵入提供了成礦物質和熱源,從而產生了多種形式的金屬礦,成礦規模較大,屬于中型礦床。
同德-同仁金成礦遠景區處于西秦嶺成礦帶西部,一級構造為瑪沁~文都斷裂。礦床分布和EW向斷裂帶有著較大關系,礦體和層間斷裂破碎帶有較大關系。主要含礦層為三疊系隆務河組、鄂拉山組,擁有較好的成礦條件,成礦點數量較大,主要包括牧羊溝礦集區、瓦勒根礦集區等多個礦區,尤其以瓦勒根式破碎蝕變巖型金礦最具代表性。
該地區找礦工作應當以矽卡巖型金礦、破碎蝕變巖型為主,金礦床大多為處于SN向以及近EW向的成礦區域內。容礦巖石多為上古生界-中生界細碎屑巖為主,局部和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關系較大。
整體來看,青海金屬礦床主要有線性分布、時間跨度較大以及結構復雜、種類較多等特點。巖金礦大多產于早古生代-中生代,多分布在7個三級成礦區內,柴北緣、北祁連、東昆侖、北巴顏喀拉以及西秦嶺礦體分布最為廣泛,其中同德-同仁、祁曼塔格找礦發展空間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