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廣西 桂林 541000)
廣西南丹麻陽汞礦床位于廣西南丹麻陽—貴州獨山布寨一帶,其大地構造位于右江裂陷盆地北東部,屬華南板塊揚子陸塊與南華活動帶的交匯部位,構造活動十分強烈。
區域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白堊系。由老至新有:①羅富組(D21):下段以黑色薄層泥巖、含粉砂泥巖,中部夾生物屑泥灰巖和含生物屑灰巖。上段主要巖性為黑色、深黑色泥巖、碳質泥巖、含鈣含碳泥巖、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為汞礦含礦層位。②榴江組(D31):深灰色層泥巖夾薄層微晶灰巖,夾硅質巖。③融縣組(D3C1r):灰色厚層藻屑灰巖、砂屑微晶灰巖、微晶灰巖。④鹿寨組(C11z):灰黃色、灰黑色薄層硅質巖、硅質泥巖、泥巖、硅質泥巖、含碳泥巖。⑤巴平組(C1-2b):淺灰色砂屑灰巖、微晶灰巖。⑥大埔組(C2d):灰白色厚-巨厚層狀白云巖、灰質白云巖。⑦黃龍組(C2h):淺灰色中-厚層狀生物屑灰巖、砂屑灰巖、微晶灰巖。⑧合山組(P3h):砂屑灰巖。⑨茅臺組(K2m):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
區域內構造較為復雜,褶皺、斷裂發育。主體構造線方向以近南北向為主,次為北西西向。褶皺多形成于燕山期,少數形成于印支期,巖石建造主要為碳酸鹽。褶皺形態多為寬緩長軸狀背向斜,此外次級褶皺較為發育,且受縱橫交錯斷層破壞明顯,構造形態復雜。斷裂發育,在歷次構造運動中先后形成許多規模不等、方向不一、性質不同的斷裂。
礦區內構造活動強烈,礦床產于東西向及南北向斷裂帶之交匯處的布寨背斜之西翼(圖1)。
布寨背斜:北部及西翼為雅隴斷層所截切且止于該斷層,軸跡微弧狀,總體走向340°~350°,往南轉為300°,并由于受多組東西向、北東向斷層破壞,軸跡被錯段明顯。出露長約10km,寬約8km~16km。背斜軸部出露最老地層為由羅富組,展布廣闊,巖層產狀較緩,地層傾角約10°~30°;外翼依次出露榴江組、融縣組等,巖層產狀相對核部較陡,地層傾角約30°~45°。
雅隴斷層:位于調查區東部新場至雅隴一帶,該斷層北段走向為北北東25°左右,新場以南轉為近南北向,傾向北西西,傾角較陡。西盤為泥盆系—二疊系,東盤為泥盆系~石炭系,東盤相對上升,地層斷距在二疊系以下為300m~2000m。該斷層東盤有很多小斷層伴生,如新場附近含汞礦的斷層網等,是一條燕山期的重要導礦斷層,并具多期活動性。
白泥斷層:走向270°~350°,傾角56°~65°,寬約10m~30m,出露長大于15km,將布寨背斜南部截切,往南與雅隴斷層交匯,其性質為逆斷層。

圖1 礦區地質簡圖
綜合前人研究和野外地質工作,汞礦床含礦地層為中泥盆統羅富組,含礦圍巖為石灰巖、石英粉砂巖及砂質泥灰巖互層。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出,呈北西走向,傾向北東,地表延伸約400m,厚度0.8m~2.5m。礦體受層位控制,屬于典型的層控礦床,平面形態呈彎曲的長軸狀,剖面呈透鏡狀或者似層狀,產狀與巖層相同。
礦石礦物為辰砂,呈半自形—他形集合體,呈浸染狀及細脈狀,分布于方解石脈及含礦圍巖中。脈石礦物包括石英、白云石、重晶石以及方解石等[3]。礦石主要結構為鑲嵌結構、自形粒狀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等。礦石構造有浸染狀、細脈浸染、條帶狀等。近礦圍巖蝕變主要為方解石,次有硅化、重結晶作用和褪色現象等。
據采集樣品進行化學分析,汞含量在0.03%~1.803%之間,一般0.144%左右,有害雜質As含量極微。根據1∶5萬水系沉積物特征,麻陽汞礦床擁有嚴格的地層專屬性,含礦層位羅富組中汞的平均含量達7.42×10-6,比其它地層高出大約十幾甚至數十倍,規模較大,濃集中心突出,異常濃度分帶清晰,且羅富組分布范圍較廣,多期次、多方向斷裂十分發育,形成棋盤狀構造形跡,對汞礦礦床的成礦條件十分有利。
麻陽汞礦床分布于麻陽村一帶,產于布寨背斜核部中泥盆統羅富組中,受地層及不同級別的構造嚴格控制,形成于燕山期。背斜軸向與斷層走向一致,都是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發展。
斷裂活動使背斜中的地層形成破碎帶、裂隙、層間剝離空間以及節理,為含礦溶液提供滲流空間及沉淀場所,并在脆性的碳酸鹽類巖石中富集成礦。
含礦巖石一般由砂質灰巖、中厚層生物屑灰巖以及石英粉砂巖等組合而成,常常以互層或相間形式呈現出來,而有脆性特征的碳酸鹽巖形成容礦層,有塑性的碎屑巖形成蓋層。區域內羅富組出露面積大,在礦床外圍的構造發育處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對廣西南丹麻陽汞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要素、成礦規律進行了歸納總結。礦床形成受地層及不同級別的構造嚴格控制,主要與碳酸鹽巖層、斷裂破碎帶密切相關。根據1:5萬水系沉積物資料,提出了礦區外圍的成礦預測,為下一步找礦提供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