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千晗+施濤濤
內容摘要:近幾年,江蘇徐州市全力發展經濟建設,在步入由資源型城市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期的同時,以創建國家生態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為目標,大力推進徐州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而只有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證城市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才能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這也是城市公民追求生態環境美的熱切期望。蘇軾作為徐州的“老知州”,是徐州文化名人之一,他在徐的詩詞風采與遺跡遺址,蘊藏著珍貴的生態美學,是徐州發展新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
關鍵詞:蘇軾 徐州 城市文化建設
一.徐州城市文化的內涵、現狀及特點
徐州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古城,有著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作為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徐州處于中國中東部地區南北東西交匯的中心,素有五省通衢(指古代直隸、山東、河南、江南、浙江五省)的說法。“東襟黃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徐州作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從古至今戰略地位都極為重要。
近幾年,江蘇徐州市全力發展經濟建設,在步入由資源型城市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期的同時,以創建國家生態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為目標,大力推進徐州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而只有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證城市經濟長期健康地發展,才能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這也是城市公民追求生態環境美的熱切期望。蘇軾作為徐州的“老知州”,是徐州文化名人之一,他在徐的詩詞風采與遺跡遺址,蘊藏著珍貴的生態美學,是徐州發展新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
蘇軾與徐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在徐州為官不足兩年,卻留下了讓徐州人歌頌千年的豐功偉績與詩文風采,特別是蘇軾在徐遺跡遺址,最有名的是“一樓(黃樓)、一河(故黃河)、一山(云龍山)、一湖(云龍湖)”,共計有50多處,是全國最多的地區之一,伴隨著這些遺跡遺址的是一句句膾炙人口的詩詞。一如慶祝黃樓落成所題:“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千柄插。”;又如蘇軾與云龍山隱士張山人詩詞唱和中的名句:“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等等。
然而,在徐州這樣一個文化底蘊雄厚的城市里,歷史文化的多樣性與片面性同時使然。相比于彭祖飲食文化與漢文化,蘇軾文化在徐州的知名度尚且稍低。特別隨著各地發展可持續經濟,紛紛打出“文化名人”的牌子,徐州城市文化對于蘇軾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探索與彰顯還遠遠不足。對于蘇軾來說,為官多個城市,走過密州、徐州、湖州、惠州等地,治理時間最長也是蘇軾最為心系的便是徐州。他在徐州出任知州23個月,從治理洪水到抗擊旱災,從探煤制鐵到詩撒徐州,各個方面蘇軾都政績斐然,林語堂稱蘇軾在徐為盡顯干練之才的時期。然而對于徐州來說,蘇軾在徐所做的詩詞梳理收編還不夠完善,而對蘇軾的書畫作品更是關注甚少,蘇軾留下的燦爛遺跡,云龍山、云龍湖等在全國范圍內知名度不高。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這是蘇軾離開徐州時看到彭城父老一路洗盞呈酒為他送行的場面激動不已,回避寫下的詩詞。自此以后,蘇軾便是徐州的“老知州”,徐州市民一提到蘇東坡,無不感到自豪與親切。但在徐州從老工業城市到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的轉型中,蘇軾文化的、市民的認同感與關注度逐漸減少。
二.蘇軾徐州詩詞的生態思想對城市文化建設的啟示
蘇軾在徐州為官期間,對徐州的城市規劃貢獻突出,也有自己獨特的城市觀。在抗洪建黃樓時,他心系百姓,一心向民,這與現當代的以人為本思想相呼應;在春旱時期,蘇軾為民祈雨又修建水庫,勸課農桑,以扎扎實實的底層工作切實緩解旱情,“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體現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思想;蘇軾探索徐州當地豐富的煤炭資源,并大力開發利用,“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石炭),既解決了冬季居民炊事困難的問題,又上書建議國家用煤炭制鐵利國,蘇軾不僅為民著想,而且時刻心懷國家大計。這樣的知州,勤政愛民,事必躬親,無不讓徐州人民敬仰與愛戴。
徐州若想打造文化名城,蘇軾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蘇軾情鐘云龍湖,曾突發奇想:“如能引上游丁塘之水流入此湖,則此湖風光可與西湖媲美,而徐州儼若杭州。”當年蘇軾是空有此愿,時隔九百年后,他的想象變成了現實。1994年,杭州西湖和徐州云龍湖結為了姊妹湖。如果說西湖是嬌滴、溫和、濃妝與幽深的,云龍湖則是秀麗、莊重、淡抹與坦蕩。然而云龍湖的知名程度遠不如西湖。西湖的歷史文化底蘊比云龍湖厚實更多,但云龍湖的潛力卻是能與西湖相比的,這期間所欠缺的便是一種圍繞云龍湖的文化圈子與文化名人。徐州需要打造名人文化的城市氛圍。
名人文化是城市旅游文化建設活的靈魂,具備很高的文化吸引力與旅游開發價值。城市的發展應該注重把握名人的歷史文化,并通過探索歷史上發生的特殊事件、文化人物背后的旅游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注入新時期的新內容,就能夠讓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文化名人在廣大的市民與游客中產生廣泛的反響。
作為徐州最為突出的歷史名人之一,蘇軾更是值得徐州文化建設著重挖掘。首先,擴大在徐中國礦業大學的蘇軾研究院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增加研究院自身的探索力度,并借助互聯網等途徑傳播到全國廣泛的蘇軾文化愛好群體中去。接著,在徐州地區,增加景區的旅游魅力,與蘇軾詩詞有機結合起來,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加大蘇軾遺跡遺址的宣傳力度,對外界產生出意想不到的吸引力。同時,開展蘇軾特色活動,特別是從學生抓起,如徐州利國蘇軾小學(徐州市銅山區利國實驗學校),讓在徐學生從小感受蘇軾文化的魅力,繼而提高市民對蘇軾文化的認同感。
在徐州最新總體規劃中這樣寫道:“要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增強城市文化氣息、提高城市藝術品位、體現歷史與未來的共融、把徐州建設成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南北交融的文化氛圍、高品質文化氣息的現代化大都市。”
一個城市能否具有詩意的人居環境,文化建設是其主要因素。文化作為軟實力,是衡量一個地區發達與否的重要指標,更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力,在城市的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思想導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支撐和決定著城市發展的方向與進程,代表著一個城市文明的最高水平。換言之,城市發展的最終任務就是城市文化水平的提升。
因此,通過對蘇軾徐州詩詞中的文化,底蘊與美學意義的挖掘研究,得出可以指導實際工作的結論,以此提高蘇軾徐州詩詞的文化知名度,最大限度地擴大其指導意義,以此加強徐州市文化建設,從而提高徐州在傳統文化層面上的知名度。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蘇東坡傳[M],群言出版社,2009.
[2]汪壽松.論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化建設[J].南方論叢,2006(9):102
[3]楊章賢,劉繼生.城市文化對我國城市文化建設的思考[J].人文地理,2002(4):26.
[4]吉福林.論打造城市品牌[J],商業研究,2004(24).
[5]李世明.《蘇軾在徐詩篇目考》.載《放翁亭》2009年第04期.
[6]趙明奇.《絕對講究的徐州人》.鳳凰傳媒出版集團.2011.
項目名稱與編號:蘇軾徐州詩詞生態美學思想研究 201710290027X
(作者介紹:劉千晗,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文系本科生;施濤濤,中國礦業大學力學土木工程學院土木系本科生;本文指導教師:陳博,中國礦業大學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