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
每一次烏鎮(zhèn)互聯網大會上我都會分享自己對未來的看法和一些思考,特別是過去一年的。剛才討論到傳統(tǒng)經濟向互聯網經濟和數字經濟轉型,我個人覺得,未必每個企業(yè)一定要轉型,但是每個企業(yè)必須都要升級,這是因為未來變了,市場變了,規(guī)模變了,人數變了,量變了,所以企業(yè)自己不變是不可能的事情。
轉型一定是痛苦的
過去18年,阿里巴巴經歷了無數痛苦的轉型和升級。今天的阿里巴巴絕不是18年前的阿里巴巴,也不是一年前的阿里巴巴,我們已經做過了內部看著都非常艱難的決定。
我記得有幾次的轉型。9年前內部討論最激烈的一次決策,就是我們應該把這個公司變成數據公司,因為我們認為未來是云和大計算數據,這是9年前的討論。另外一次我們抓住移動互聯網這一波,把自己變成移動搜索、移動社交,特別是社交。社交我們看的非常清楚,一定會賺錢,而且社交會快速成功,但是云計算、大數據基本上30年我們都不知道它怎么掙錢,但是我們知道這是趨勢。第一要么往未來走,一種是往未來10年走,一種是往未來20年走,我們最后決定選擇的路徑是往未來20、30年走。
這個決定最痛苦的就是,第一你不知道怎么掙錢,第二就是你做了這個決定你也不知道怎么活下來。后來出現了整個移動社交、移動各種應用之后,有沒有痛苦過?當然痛苦過,但是我們知道我們選擇了未來就毫不猶豫地只能這么走下去。
到今天為止,大家對云計算、大數據有點感覺起來,大家覺得這是一個趨勢、未來,我們是在9年以前做了這個決定,今天看來這個決定是正確的,但當時這個決定是極其痛苦的。
還有一個決定是五六年之前,大家都在PC上做電子商務,突然我們認為移動互聯網手機購物一定是未來,那時候做這個決定的時候,移動手機購物只占整個購物過程當中不到5%,但如果不做這個決定,也許真不往移動手機走,但我們的感覺一定從PC走向手機。
當時我們內部討論的過程,就這個手機這么小的屏幕怎么購物啊,大部分的人認為手機太小,不可能成為電子商務未來購物的趨勢,后來我們認為不管怎么樣,這一定是未來,因為年輕人并沒有覺得手機屏幕小,是我們這幫老頭子認為手機屏幕小了。
到今天為止,這個痛苦終于是值得的,我們那時候叫“All in無線”,今天在雙十一近90%的交易量在手機上實現了,一旦要做這個決定是非常痛苦的,走的路上也是非常痛苦的。
今天從傳統(tǒng)經濟走向數字經濟是必然。選擇也得走,不選擇也得走,但關鍵是怎么走?我相信今天已經不需要說我要不要走向數字經濟,絕大部分就必須往這方面走,但怎么走?
怎么變?
領導力要升級,組織要變革
第一要改革一把手,改革半天不改上面的人不行,只有一把手領導的改變才能實現領導力的升級。
企業(yè)也一樣,小企業(yè)的時候沒問題,企業(yè)規(guī)模超過100億收入的時候,這個領導者必須升級,要求境界很高,境界很高未必做得成大企業(yè),但一個大企業(yè)的領導者必須境界高。
我們經常講贏在細節(jié),輸在格局,大企業(yè)一般都輸在格局身上,因為大企業(yè)事情太多,領導者必須站得高,什么問題今天一定跨過,什么問題可能明天跨不過,這些優(yōu)先級才是領導力。
第二組織要變革,很多人說“我戰(zhàn)略變了,但是我組織沒變,依舊是張三干李四干“,我認為,這就永遠停留在學術討論上面。
各個部門,從政府到機構到所有的部門,我們要轉型要升級。第一領導沒變,第二組織沒變,第三我們愿景變成樂觀,原來我們判斷10年是這個樣子,未來會不會有變,如果愿景變了組織必須變,領導力必須提升。
至于什么叫新經濟、舊經濟?我自己覺得新經濟是短暫的,我同意WEF那位朋友講的,什么叫新經濟、舊經濟,最后就是經濟,此時此刻稱之為新經濟。
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是在這幾年內稱之為新,過幾年就是老,提出“新”的概念,是希望大家記住我們今天面臨這樣一種挑戰(zhàn)和機遇,必須改變自己,衣服今天新明天就舊了,企業(yè)也一樣,我希望大家要記住,我的看法是人人都需要升級。
不要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對立起來
關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 ,其實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一個貨幣的兩面,不能講大力發(fā)展實體經濟就不要發(fā)展虛擬經濟。
什么是虛擬經濟?一般講金融為虛擬經濟,我們國家要發(fā)展實體經濟,一定要發(fā)展好虛擬經濟,虛擬經濟過去是發(fā)展的不好不完善,而不是不要發(fā)展,這兩個千萬不要對立起來。
實體經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更離不開實體經濟,發(fā)展實體經濟,但是把那個忘記了,我們國家的虛擬經濟尤其在金融領域里面是發(fā)展的太不完善,更要進行發(fā)展,只有這個樣子才是正常的。
第二,發(fā)展所謂的實體經濟,又把它統(tǒng)一成是制造業(yè),其實實體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服務業(yè),服務業(yè)和制造業(yè)也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尤其像我們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像中國14億人口,沒有現代服務業(yè),我們怎么解決就業(yè)?
大家挖空心思講大力發(fā)展制造業(yè),制造業(yè)接下來的趨勢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為主,今后制造業(yè)不解決就業(yè),就業(yè)會越來越少,我們的就業(yè)到底該去哪里?如果我們的技術為技術而技術,為先進而先進,讓很多人茫然的時候,我們的社會真的出問題了。
要真正做好的是這幫人轉型出來該干什么,所以我覺得,首先要大力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美國和歐洲很多制造業(yè)的先進是因為他們把低端制造業(yè)轉移給了發(fā)展中國家,美國大力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金融體系在高科技領域起來之后,他們制造業(yè)越來越高端,制造業(yè)的高端首先要建立在強大的現代服務業(yè)基礎上。更何況未來沒有純制造業(yè),沒有純服務業(yè),未來的制造業(yè)一定是服務業(yè),尤其到了IoT時代,純制造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的服務業(yè)一定是制造業(yè)。
我講過一個例子,海底撈到底是制造業(yè)還是服務業(yè)?海底撈大家都認為是服務業(yè),我認為是一個制造業(yè),只有服務業(yè)端上來那一刻它是服務業(yè)。有的人講“我只做服務業(yè)不做制造業(yè)”,或者“我只做制造業(yè)不做服務業(yè)”,我覺得都不靠譜,我們要辯證思考,看未來的形勢,判斷未來的趨勢調整自己的策略,這是我的看法。endprint
我們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非洲、東南亞一帶,一定要思考高科技來了以后我們人該怎么辦。現在人人都擔心就業(yè),人人都擔心會失去工作,但我們一定不缺工作,只是缺乏想象力,這是我講的一個看法。
我們國家要大力發(fā)展實體經濟中的現代服務業(yè),并且大力發(fā)展在數字經濟。阿里巴巴怎么轉型?什么叫走向數字經濟?9年前決定整個阿里巴巴走向大數據、云計算的時候,我講過一句話,我在公司內部說,“我們一切業(yè)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yè)務化”。
我們所有的業(yè)務必須數據化,因為只有所有的業(yè)務變成數據,我們才有可能進入數據時代,但是未來我們所有的數據要業(yè)務化,因為只有這樣數據才會為社會服務、為客戶服務,這些問題我覺得要用制度去保障,用組織去保障,用人去保障,保障我們的信念,保障我們相信的未來。
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才是新經濟
今天我們所有的人不要純去考慮數字經濟、傳統(tǒng)經濟,好像我很傳統(tǒng)似的,其實今天很多傳統(tǒng)經濟技術含量非常之高,很多數字經濟我覺得其實也不怎么樣。
什么叫做“新經濟”,其實是創(chuàng)造力經濟、想象力經濟,我們去創(chuàng)造,我們去想象。什么是“新”?“新”就是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所以我覺得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知識欠缺,不能因為自己的境界欠缺阻礙了自己的想象力,我們更不能因為自己的境界比較低、想象力比較低、知識結構比較低,去限制別人的想象力。
想象力經濟和創(chuàng)造力經濟就是今天的“新”字。很多未來我們今天是很難想象的,30年過去,人家想像不了我們是18年走向今天。我們18年,估計別人80年的努力也沒有我們18年多,別人80年犯的錯誤沒有我們18個月犯的多,別人80年加班加點沒有我們18年多。
我們18年來堅持一點一點比別人大一點,但是未來的18年、20年,無數的企業(yè)和組織會依靠互聯網、大數據的變化,大家是否準備好了,像我們這樣加班加點?是否準備好了,像我們公司內部大家敲桌子砸板凳,大家3天、5天不講話,但最后還要一起干?這些都是轉型的痛苦。
我們許多企業(yè)都覺得轉型很重要,但愿意為此付出代價嗎?所以這是BAT也好,之所以成為BAT背后的強大動力,是因為我們相信未來。
記得我去年講的話,很多人因為看見而相信,但是我們這些人因為相信而看見。我們相信它是未來,我們看見它是未來,我們把它變成未來。這個才是轉型中我們每個人都要有的東西。
所有企業(yè)未必成為平臺
但必須有平臺的思想
剛才華為的同事講,很多人擔心“要么你成為平臺,要么你被平臺化”,我自己覺得其實被平臺化也是蠻好的事情。第一次技術革命誕生了工廠,第二次技術革命過去100年誕生并強化了公司,第三次技術革命將誕生平臺性企業(yè)。目前對平臺性企業(yè)的理解、平臺性經濟的理解,不僅是我們國家,全世界都比較重視。
平臺性最主要的思考是讓別人越來越強大,平臺性最重要的思想和理念是共享,上世紀“以我為主”的思想發(fā)生了變革,它必須是以別人為思想,未必每個人都做得到,平臺要有強大的服務能力,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要有強大的“以別人利益為中心”的能力,所以這是本世紀新技術誕生出來的東西。
有一點是肯定的,未必每個企業(yè)都能成為平臺,但每個企業(yè)必須要有平臺的共享思想、分享思想。因為只有這樣的思想才能讓別人、讓自己的客戶更強大。我們的平臺是希望小企業(yè)越強大,年輕人越強大。但如果是小企業(yè),就應該把自己的公司讓員工更強大,讓客戶更強大,讓合作伙伴更強大,這也是平臺思想。未必每個企業(yè)有平臺的能力,但必須要有平臺的思想和平臺的修為,這才是重要的。
未來世界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大平臺,就像“航母”是一個平臺,但是請問全世界有多少國家造得起航母,能造航母,能運營航母?“航母”就是平臺的思想,將會使本世紀和下世紀的整個經濟發(fā)生巨大變化,而作為經濟體平臺的運營者,平臺越大擔當的責任越大。
(作者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本文根據其12月5日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企業(yè)家高峰對話會上的演講整理,本刊有刪節(ji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