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卉
訪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2018年的日歷剛剛翻過一個月,臨港的“創新日歷”上已經又添上了幾筆亮色。
1月13日,復旦大學與臨港管委會、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臨港集團)舉行共建“復旦大學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簽約儀式。首批10個項目落地臨港,包括警用雙臂機器人,嵌入式智能計算芯片與分布群智計算平臺,智能陪護機器人,高鐵大尺寸工件移動智能測量機器人等。這一舉措可謂打通了產學研融合“最后一公里”,也拉開了2018年臨港集團創新實踐的序曲。事實上,作為上海科創中心的主體承載區,近年來臨港的創新成就已經果實累累。
2015年5月,《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出臺,明確提出了上海創新發展目標。2016年6月,臨港產業區被確定為上海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
國家戰略、上海目標落子臨港,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這家應開發臨港產業區而生的企業無疑將擔當起更多的使命和責任。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這家公司從一開始就有很高的定位——著眼于全球產業發展趨勢主動對接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體現國家戰略,體現上海優勢,體現國際競爭力。在上海科創中心藍圖繪就的過程中,臨港集團又一次迎來了發展機遇期,將以搶占科創制高點的姿態走進新時代。而走近臨港集團,亦可感受到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激情、速度和成效。
“2+4+3+X”布局創新生態
2017年,引起人們關注的國產大飛機發動機、深海機器人、國內首個大硅片生產基地項目……無一不與臨港這片土地息息相關,一個個代表我國最高科研水平,代表我國最高制造水平的項目正在這里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彎道超車,甚至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引領未來。
不僅如此各種創新創業的新公司、小公司也落戶于此,他們依托這里良好的創新環境、大項目的帶動能力,共同營造著臨港的良好創新生態系統。
2017年,臨港產業區已經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實現工業產值破千億,增長接近40%;漕河涇園區企業營收、稅收、利潤、進出口額等關鍵指標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臨港松江科技城各項發展指標繼續保持50%以上增長,在全市104產業區塊綜合評價中,發展速度指數三年蟬聯榜首;其他園區也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園區籌資融資能力不斷增強,科創孵化轉化能力不斷提升,臨港創新指數綜合分值穩步增長,從2011年基礎分60分提升到114.21分,臨港園區不斷向卓越的科創園區演進。
這些成果得益于臨港集團的精準布局,他們推行的“2+4+3+X”將核心區與科技城、區域性科創中心以及若干個臨港新業坊,納入一個共生的創新系統,優勢互補,為各種“創新勢力”提供了成長空間。
“2”是臨港產業區、漕河涇開發區兩大核心區。臨港產業區依托裝備制造產業區、臨港科技城、大物流平臺、奉賢園區、洋山自貿區、海外創新中心六條線,強化功能布局、創新引領、項目引進、環境配套,加快上海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建設。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如群星璀璨照亮這座創新之城。奔馳再制造、君實醫療等已經開工;郡正、泛智微型燃機、卡貝尼精密陶瓷、中車深海機器人、旻艾等已經入駐標準廠房;大硅片、上飛裝備、諾信汽車、昌強重工、延鋒百利得等已經竣工投產;還有一批儲備項目,如中科院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300mm半導體硅片二期項目、華大半導體兩個項目基本落地;還有新增的核島主設備制造智能工廠、新型消音產品生產車間智能化等9個智能制造示范項目亦將很快實施。此外,奉賢園區也已簽約落戶法國西奈圖汽車精密件、術凱醫療機器人項目、上海贄匠機器人項目、康瑪體外蛋白合成項目等17家高端高質高效企業。
漕河涇開發區作為一個成立多年的知名科創園區,則不斷伸展優勢,以建設科創服務示范區為抓手,推動市場提效、專業提質、標準提升、發展提速,全力打造科創服務漕河涇品牌,加快園區轉型升級和重要承載區建設。按照“一五一”的產業定位,加強對世界500強、一部三中心、行業隱形冠軍的引進,奇虎360、明陽風電、東電化蘭等行業領軍企業研發中心成功落戶;園區孵化空間全面升級,引進中央千人計劃企業2家,獲得千萬級以上的融資企業13家,完成87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通過驗收,上海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上海商標審查協作中心掛牌開業,成為上海知識產權服務鏈最完備的區域,萬人擁有發明專利數為235.3件,比肩國外科技創新發達地區。漕河涇科創嘉年華第二季盛大開幕,吸引了5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參與,吸引300余家中外媒體關注。
“4”就是松江科技城、臨港科技城、桃浦智創城、浦江國際科技城四大科技城。松江科技城以“一座科技城、十家龍頭、百家高新、千億產出”為發展目標,努力打造G60科創走廊的龍頭和標桿。在產業集群方面,進一步壯大主導產業規模的同時,大力培育新興產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制造、工業設計與檢驗檢測為代表的六大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在創新創業方面,阿里巴巴創新中心獲批上海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谷歌AdWords上海體驗中心為區內企業提供數字營銷服務,專業化智能物聯孵化器投入運行。
臨港科技城以創新功能性平臺為依托,帶動產業落地和集聚,初步探索功能平臺與產業項目聯動發展模式,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全力打造主體承載區核心區。首發項目“創新晶體”工程已完成圍護樁施工和土方開挖;引進寒武紀、曜宇航空、承蘭科技等人工智能上下游企業、慧程智能等智能制造研發企業、中天鴻駿、璽摩激光器等芯片及半導體、集成電路裝備制造企業,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
桃浦智創城按照卓越全球城市建設要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質建設,謀篇建設以智慧、科技為特色的產城融合新社區,正在成為全市中心城區脫胎換骨、轉型升級的示范地區。
浦江國際科技城圍繞“先進制造”、“生命健康”、“文化創意”、“電子商務”、“檢驗檢測”等5+X的產業發展態勢進行產業布局、升級和推進,全面加強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科創中心建設重要承載區建設。endprint
“3”就是奉賢南橋、浦東康橋、金山楓涇三個區域性科創中心。南橋園區圍繞“東方美谷”核心區、“新三板基地”建設,引進了醫本醫療、萬通生物、睿昂生物、斯丹賽生物等生命健康產業優質項目,初步形成產業集群集聚,打造“中歐眾創共享平臺”、“中國智能設備科技孵化器上海中心”科創平臺。康橋園區積極對接張江科創中心建設核心區,導入天楹股份、晶晨半導體、宜信普惠、香港捷豐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完成平臺公司認定工作。楓涇園區抓住G60科創走廊和楓涇特色小鎮建設契機,積極推進臨港楓涇先進制造業基地和臨港楓涇科創小鎮,先進制造業基地一期項目建成,并很好地輻射長三角。
“X”就是若干個臨港新業坊。踐行科技創新、城市更新“兩新戰略”,以合作共贏的理念,整合市場合作伙伴資源,以寶山新業坊源創、靜安新業坊尚影國際、靜安新業坊飛樂大廈、寶山新業坊青年創客社區、虹口新業坊智立方等項目為載體,新業坊在市中心多點布局、百花齊放。
“走出去”釋放新動能
2017年5月16日,陽春時節的芬蘭赫爾辛基,上海臨港海外創新中心在此揭幕。這是臨港集團和芬蘭WE+(帷迦)聯手打造的科創項目,也是臨港集團繼2016年11月1日在美國舊金山建立海外創新中心后,在全球布局的第二站,加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布局落子,逐步搭建起了海外創新中心網絡。
連接更廣闊的創新領域讓臨港的品牌影響力逐步延伸。近年來,臨港集團通過“區區合作、品牌聯動”加快拓展步伐,不斷增強品牌影響力和顯示度。同時,加快“走出去”拓展,形成了覆蓋上海、拓展長三角、布局全國、延伸海外的園區布局,為臨港的創新插上了新的翅膀。
目前,臨港集團已經與浦東、嘉定、崇明等行政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合作開發浦東周浦、嘉定江橋、崇明長興島等區域;與松江、金山等區合作,沿線G60科創走廊加快布點,深度參與松江九科綠洲建設,確定了以“一體化、無邊界”為理念的項目整體規劃設計,繼續推進“一區多園、一園多點”布局,向洞涇、泗涇、佘山、中山等街鎮發展延伸。此舉也打通了長三角的創新產業鏈,構建出一條優勢顯著的科創大走廊,調動起更多的長三角創新資源。
各類合作項目也紛紛啟動,讓臨港的創新能力更加豐富。在閔行區的支持配合下,與文廣集團合作建設東方媒體城項目已經啟動;在寶山區統一協調下,探索建立“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招商、統一運營、利益分享”合作機制,加強與博泰汽車合作,探索以龍頭項目為牽引,以產業生態鏈整合市場資源,共同進行南大區域開發新模式;以新業坊為品牌,堅持輕重并舉,啟動寶山新業坊·城工科技綠洲項目等。
市外園區建設順利推進,受市委市政府委托,臨港作為牽頭單位,聯合光明集團及江蘇國資企業,共同建設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按照“四個一”工作目標有序推進,實現一批基礎建設項目建成、一個園區產業配套服務中心開建、一片標準廠房上馬、一些招商項目動工;通過品牌輸出和管理輸出,幫扶遵義援建漕河涇科創綠洲,一期工程已經竣工,引入聯合利華等一批優質企業。
有溫度才有吸引力
臨港有個熱詞——“海綿”,因為海綿有著極強的吸水能力,這與這里創新吸引力不謀而合,柔軟、寬容,吸納著各種資源要素向這里集聚。
專業服務、金融支持、制度創新正讓園區越來越溫暖,越來越有吸引力。
近年來臨港集團加強專業服務,細化物業服務營運體系和標準,推動人才招聘、代理和培訓業務加快對接互聯網步伐,建設漕河涇e服務平臺,集成整合服務資源,拓展科技技術應用,推進環建服務升級,各項專業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加強配套服務,臨港產業區推進公租房、藍灣社區建設,以及民辦外國語九年制學校,開工蘆潮港社區九大民生項目、泥城社區九大民生項目;松江海派文化特色商業“星天地”盛大開業,宋慶齡教育基地臨松幼兒園迎來首批新生,形成“教育+醫療+居住+商業+X”園區城市綜合配套體系,產城融合配套和生活氛圍形成。漕河涇開業嘉會國際醫院,成為申城首家三級規模的外資綜合型國際醫院。更宜居的環境,吸引著更多的人才。
加強資源整合,臨港服務公司正式運作,形成以臨港、松江、奉賢公租房為主的居住服務板塊,以商業服務、教育服務、交通服務、能源服務為主的配套板塊;加強港口物流資源整合,圍繞口岸功能服務能力、承接自貿區溢出效應,從規劃建設、業務拓展、政策集聚等方面持續提升港口物流功能,完善區域多式聯運體系,開展物流聯盟合作,打造綜合性港口物流運營能力,形成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同時,臨港集團積極實踐,撬動社會性資源,繼續完善投融資體制,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拓展產業開發基金。與臨港管委會組建了10億元的智能制造母基金,并將規模增加到30億元,拉動社會資本投資超過100億元;牽頭與上海建工、上海信托等組建了產業并購基金“科創一號”。通過“基金+基地”實現招投聯動,帶動了一大批被投企業入駐各園區。
現在越來越多的戰略合作伙伴資源開始導入,推進園區平臺經濟發展。
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機構和臨港集團建立合作,與思科(中國)共建“漕河涇-思科創新實驗孵化空間”,與圣戈班集團創建聯合跨境加速器,建設美敦力mLab醫療創新加速器、輔仁醫藥浦江生物醫藥創新創業基地等科創轉化平臺。
越來越多的大企業與臨港集團合作。
一個個項目時不我待,每一天都充滿創新的活力,臨港的創新時代精彩紛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