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非玄
內容摘要:近幾年《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笑傲江湖》等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火遍電視熒屏,通過對這些節目的分析可以發現,這些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的成功之道為“跨界”。這種“跨界”體現在三個維度:傳播媒介的跨界,主持人、評委和演員的跨界,以及演出節目的跨界。“跨界”對于這些節目收視率和品牌效應的提升都有著重要作用,所以說,只要掌握好“度”,這些節目的“跨界”成功之道無疑可以作為今后類似電視節目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跨界 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 成功之道
近幾年,以搞笑為目的的喜劇類電視節目層出不窮,諸如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今夜百樂門》《笑傲江湖》,浙江衛視的《喜劇總動員》《中國喜劇星》《誰笑到最后》,北京電視臺的《喜劇世界》《跨界喜劇王》《笑動》《笑星撞地球》,以及央視和其他地方電視臺的《我們都愛笑》《都市笑口組》《我為喜劇狂》《一起來笑吧》《開心麻花街》《喜劇者聯盟》《大腕喜樂匯》《笑星大聯盟》等。然而,好景不長,自2014年開始遭遇寒流很多喜劇類節目逐漸淡出電視屏幕,只有《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喜劇總動員》《跨界喜劇王》等數個電視節目有著較好的收視率和品牌效應,尤其是《喜劇總動員》和《跨界喜劇王》仍然活躍于2017的電視熒屏。細究之下,它們大都屬于“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所謂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即“以季播的形式,將喜劇作為欄目的主要評判內容,放置于層層選拔的激烈比賽中,并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以真實為原則對過程加以記錄的具有觀賞性的電視節目形態”[1]。此類節目的成功之道,當前也是眾說紛紜,或認為是其大眾性強、或認為是有較深的文化內涵、或認為是利用了新的網絡媒體、或認為是恰當利用了明星效應、或以為是規則新穎。但筆者以為,“跨界”才是此類節目成功之道,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出來。
一.傳播媒介的跨界及其作用
近些年,由于網絡、手機媒體等新媒體在我國的快速發展,QQ、微博、微信等網絡信息交流平臺正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傳統的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比較起來,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有著兩個優點:首先是提高了與觀眾的互動性,其次是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能力成倍增高。因此,要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提高電視節目的品牌效應,以及吸引更多的廣告投放,僅僅依靠傳統的電視媒體已經遠遠不夠了,而應該進一步利用新媒體,形成“傳媒跨界”式的“全媒體”傳播態勢。縱觀近幾年火爆的《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笑傲江湖》等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大都如此。
《歡樂喜劇人》在采用電視黃金時段播放的同時,還通過網絡延遲循環播放,以滿足不同受眾在不同時間、通過不同途徑收看到節目內容。與此同時,《歡樂喜劇人》在播放節目的同時,還開通了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以便于觀眾在觀看節目時與節目互動。此外,節目播完后,節目組還將節目的精彩片段制作成專屬視頻,通過美拍、小咖秀等網絡傳播平臺傳播,從而提高受眾對節目的好感和關注度。同《歡樂喜劇人》一樣,《喜劇總動員》也善于利用新媒體,而且又有新的創意:在節目尚未正式播放之前,節目組就積極利用微博、微信的“輿論領袖”之力量,通過一些大V的微博、微信轉發一些節目中的片段視頻,并讓大V進行一些有利于節目、傾向性非常明顯的評論,從而讓關注大V微博、微信的人群對節目產生好感和收看欲,進而轉化為節目的受眾群體。不夸張地說,《笑傲江湖》、《跨界喜劇王》等這兩年收視率較高的喜劇競演類節目,大都與積極利用新媒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根據目前網絡發展態勢來看,這種傳媒跨界式的電視節目傳播方式,對于提高收視率和品牌知名度極為有利。據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也達6.56億。[2]所以說,正是基于網民、尤其是手機網民數量之龐大,電視節目通過網絡新媒體傳播便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人群,這是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媒體傳播節目無法達到的優勢。實際上,通過電視和新媒體結合的“傳媒跨界”方式,《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等節目也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和品牌效應。比如,《歡樂喜劇人》制作推出的專屬視頻在網絡、手機上傳播后,旋即俘獲了大量觀眾,它們推出后三天的點擊播放量就超過150萬次,尤其是宋小寶的點擊量更是高達80萬次,文松的也達到了40萬次;甚至文松作品中的“后宮佳麗三千偏偏寵我一人”已經成了年度網絡熱語。同樣,《喜劇總動員》也是如此,該節目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邀請了許多明星參與節目演出,而利用新媒體則可以讓“明星效應”更為明顯。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的傳播中,明星的身份和形象較為單一,而在全媒體網絡中,媒介與媒介之間會形成一種互動、互通的相互協作關系,明星也會在不同的媒介中呈現出不同的身份和形象,這種復雜的身份和形象更容易滿足觀眾的“窺視”“觀看”心理,故而也更容易吸引觀眾。所以,通過傳播媒體的跨界,《喜劇總動員》可以放大“明星效應”,并借此提高節目的收視率。
二.主持人、評委和演員的跨界及其作用
近些年來,混搭與跨界日益流行,傳播業界亦是如此。傳播者角色的跨界、傳播渠道的跨界、傳播內容的跨界、產業資源的跨界、媒介市場的跨界等屢見不鮮。[3]所以,近幾年收視率高的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不但“媒介跨界”,在主持人、評委和演員選用上也常采用跨界之法。
首先看主持人的跨界。比如《歡樂喜劇人》,選擇了“明星大腕”來擔當節目主持人,其第一季聘請的是“國民萌叔”吳秀波,第二、三季聘請的則是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笑傲江湖》也是如此,其第一季真正的主持人是東方衛視的“大鵬”,但第二季則換成了第一季節目的冠軍孫建宏,而大鵬則退居后臺掌控節目。《喜劇總動員》的外場主持人為浙江衛視的“亞麗”,但其實該節目還有內場主持人——著名的影視明星吳秀波和笑星郭德綱,甚至笑星宋丹丹也臨時客串過幾期。可見,主持人跨界在近幾年的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中并非少見。endprint
其次看評委的跨界。比如《笑傲江湖》,其第一季的評委是宋丹丹、馮小剛、劉儀偉、吳君如,其中宋丹丹和吳君如均是喜劇專業人或職業人,劉儀偉也可以算作喜劇人吧,但馮小剛則并非如此,這可以說有一些跨界;第二、三季則邀請馮小剛、宋丹丹、郭德綱擔當評委,馮小剛依然略微有些跨界。相較之下,《歡樂喜劇人》采用500位大眾評委打分來決定競演者的去留,這身份、職業各異的非專業的500位評委顯然是不折不扣的跨界。其實,現在很多電視節目中流行的大眾評委打分,就是一種評委跨界現象。
再看演員的跨界。近幾年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邀請的演員,大都不局限于專業喜劇從業者,而呈現出明顯的跨界傾向,具體來說又可分為兩類。第一類,邀請影、視、歌明星跨界參加喜劇節目演出,最為典型的是《跨界喜劇王》,由小沈陽出任“喜劇召集人”,高曉攀、白凱南、黃小蕾、李菁、楊樹林等作為“喜劇經紀人”,策劃協助鄧亞萍、費玉清、樂嘉、秦嵐、周杰、孫楠、李玉剛等25位影視歌明星表演喜劇;同樣,《喜劇總動員》也采用了這種跨界方法,邀請劉濤、蔣欣、袁姍姍、李晨、陳赫等參演節目,只不過他們都配上了專業的喜劇從業人作為合演人,形成“明星主演+喜劇人主演”的跨界、混搭組合形式。第二類,參演的演員既非明星,也非專業的喜劇表演者,如《笑傲江湖》的演員有老師、主持人、工人、個體商販、淘寶店主、剪輯師、舞蹈演員等,三教九流的“素人”均有參加,像第一季的冠軍孫建宏,原本是一名地方戲演員。此外,即便是以專業喜劇演員為主體的《歡樂喜劇人》,有時也會請一些明星大腕來助演,比如第二季總決賽“開心麻花”團隊演出的《大圣歸來》,就有京劇藝人裘繼戎跨界助演;宋小寶演出的《美人魚》則請來主持人謝娜、大鵬助演。
主持人、評委和演員的跨界,其主要作用和功能依然是提升收視率和品牌效應。首先,這種跨界讓節目的主持和評點環節也笑聲不斷。像《歡樂喜劇人》的“剛綱丹”評委組合,馮小剛主要是比較專業的點評,但也時不時來幾句“馮氏幽默”以活躍氣氛;而宋丹丹也主要是專業點評,但她經常會和馮小剛有見解沖突,甚至“故意”跟馮小剛擰著干,這就讓觀眾覺得很好玩;而郭德綱本身就是笑星,張嘴閉口間“包袱”一個接著一個,同時他還在馮小剛和宋丹丹之間“和稀泥”,這都使得評點環節充滿笑意。其次,明星跨界參與節目主持或演出,能夠充分發揮明星的效應,將明星的粉絲吸引到節目上來,像鄧亞萍、費玉清、樂嘉、秦嵐、周杰、孫楠、李玉剛等粉絲群眾,會有很多粉絲為了一睹偶像的喜劇表演風采而關注《跨界喜劇王》;同樣,吳秀波和郭德綱的粉絲也不免看一看偶像的主持風采,這也會讓更多粉絲關注《歡樂喜劇人》。如此一來,節目的受眾量必定得以提高。其三,素人跨界參演節目,能夠充分調動觀眾的參與度,進而提升收視率和節目的認可度。像《歡樂喜劇人》的大眾評委打分決定競演選手的去留,雖然評判的專業度有所降低,但無疑更能讓受眾群體認為“公正公平”、“沒有黑幕操作”;而《笑傲江湖》讓大量素人參與節目競演,并且取得好的名次(如孫建宏獲得第一季冠軍),這就會給受眾群體一個“心理暗示”——非專業喜劇表演者也能在《笑傲江湖》的舞臺上展現自己,這無疑會提升數量龐大的素人參與節目的沖動,并因而獲得更多關注度和認可度。
三.演出節目的跨界及其作用
所有的電視節目要取得成功,節目內容才是核心競爭力。同樣,以《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喜劇總動員》等為代表的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最終還是要在節目內容上別出心裁,所以節目內容的“跨界”也是其別出心裁的結果。
首先,節目的體裁類型不受明確的限制,非嚴格的喜劇節目也可以參演,這體現出濃濃的跨界風。像《笑傲江湖》,其喜劇體裁既有“狹義喜劇”所涵蓋的小品、滑稽戲、啞劇、舞劇等“代言體”為主的作品,也有現在流行的“廣義喜劇”所包括的相聲、脫口秀等“敘述體”為主的作品,還有學理上說并不屬于喜劇范疇的歌舞、模仿秀、音樂、魔術、舞蹈、特技等。也就是說,它們只要具備同一個標準——“能讓觀眾笑”,就可以獲得舞臺表演機會。這都體現出明顯的體裁跨界特征。
其次,表演方式常常突破寫實性戲劇表演的束縛,將戲劇時空和現實時空打通,從而形成表演方式的跨界。寫實性戲劇常常遵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舞臺和觀眾之間存在著“第四堵墻”,舞臺上的演員及其表演存在于戲劇世界,而觀眾則存在于現實世界,兩者屬于不同的世界。但《歡樂喜劇人》的一些喜劇表演則打破了這個限制,像文松在表演《我是演員之武俠劇》時,他飾演的東方不敗看完“葵花寶典”后,將其扔向觀眾,并操著“娘娘腔”嗲聲說:“你們也練練”,觀眾立刻因這種打通戲劇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跨界表演而哄然大笑。此類的例子還有賈玲的小品,她表演時向觀眾仍道具帽子、太陽鏡和假裝扔道具小熊等。事實上,《歡樂喜劇人》的舞臺臺口伸出了一個弧形的平臺,既可作為喜劇節目表演的“副臺”,又方便和觀眾交流互動,有利于跨界表演的生成。
再次,節目的內容常常因為“戲仿”經典小說、影視、動漫、戲曲等文本,讓演出的喜劇文本同被戲仿的經典文本之間的呈現出“互文性”,即“文本跨界性”。像這種文本跨界在《歡樂喜劇人》的節目中非常多,如節目《我是演員之武俠劇》就借鑒戲仿了《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水滸傳》《西游記》的一些文本片段;其他如《鍘美案》之于戲曲《秦香蓮》,《上海新灘》之于影視《上海灘》,《我不是歌手》之于電視節目《我是歌手》,《超能英雄》之于動漫《樂高漫威超級英雄》,《甄嬛后傳》之于影視《甄嬛傳》,《四大才子》之于影視《唐伯虎點秋香》,《神燈》之于神話小說《阿拉丁神燈》,《尋寶決》之于電影《尋龍訣》,《白蛇前傳》之于戲曲《白蛇傳》,《赤壁》之于小說影視《三國演義》,《黃金獵人》之于電影《西部牛仔》等等,無不體現出濃濃的文本跨界特征。
從功能上看,《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等節目采用的這些跨界,同樣有助于提升收視率和品牌效應。首先是,表演方式的跨界有助于節目和觀眾的相互交流,演員不再是封閉在戲劇的世界里,而是經常可以和觀眾交流互動,這有助于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和親近感,進而引發觀眾的自我滿足感并使得他們更喜歡這個節目,因為“伴隨著電視媒介日益高度‘娛樂化的征程,電視觀眾渴望在娛樂中凸顯自我的價值,表現了‘本我意識的亞文化的覺醒”[4]。其次是,演出節目體裁的跨界,除了能形成“大喜劇觀”外,還可以讓更多從事不同藝術、技藝門類的人群參與到節目中,也能讓喜歡不同藝術、技藝門類的“潛在觀眾”成為“顯在受眾”,從而提高節目的參與度和收視率。此外,文本跨界則可以讓電視受眾快速進入劇情,以及因為喜歡被戲仿的文本而“愛屋及烏”、喜歡上演出的喜劇作品,這確實不失為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的良策。
總之,正是通過傳播媒介的跨界,主持人、評委和演員的跨界,以及演出節目的跨界,以《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笑傲江湖》為代表的喜劇競演類電視節目近幾年頗為火爆。但不可否認,電視節目的這種“跨界式”發展之道也存在著一些潛在的問題:一是演員的跨界導致很多專業性不強的演員頻繁登上舞臺,這有可能導致節目專業性降低;二是體裁的跨界會讓“喜劇”類節目無所不包,最終讓“大喜劇”成為“泛喜劇”,從而可能加速此類節目變成“大雜燴”之趨勢,從而降低節目的“個性”和“區分度”。
不過,只要“有度”,只要電視節目制作方平衡好跨界之“度”、處理好業余和專業之間的微妙關系,這些節目的成功之道——跨界,無疑可以作為今后類似電視節目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賈月、王夢婷:《喜劇競賽真人秀欄目〈歡樂喜劇人〉的發展策略》,《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年第3期.
[2]參看人民網: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tc.people.com.cn/n1/2016/0803/c183008-28606650.html.
[3]喻國明:《跨界的發展與混搭的價值》,《新聞戰線》2011年第2期.
[4]賴黎捷主編:《媒體奇觀視域下的中國電視娛樂文化轉型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0頁.
基金:河南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民國戲曲文學的類型學研究》(編號:2015BYS023)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