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俐
內容摘要:民間童謠集聚豐富的民間內涵、形式喜聞樂見,語言風格特點鮮明,深受兒童喜愛。本文從民間童謠的特點、與兒童語言發展的關系以及民間童謠走入幼兒園課程三個方面論述與兒童語言發展的關系。
關鍵詞:民間童謠 兒童語言發展
民間童謠,形式如民歌、民謠、兒歌、等,也稱“歌謠體”詩歌,原是民間口頭文學的一個種類,也是兒童文學的一個種類。主要在兒童中流傳、具有兒童喜聞樂見特點的童謠,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從文學內容和形式上來看,民間童謠內容包容量非常廣,范疇沒有界限,其豐富的內涵和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了現實生活的多姿多彩,深受兒童喜愛。凡是民謠中適合孩童聽與唱的歌謠都可以歸類為童謠。從作品的創造者來看,民間童謠的創作并不局限于兒童,不論是成人為兒童制作,或是本屬于成人的歌謠,只要兒童樂于接受或模仿,而又活躍于兒童口耳之間的,都可以將它視為童謠。
民間童謠種類繁多,與地方文化和方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民間童謠的研究,涉及諸多學科領域。眾多學者從民俗學、社會學、文化學、語言學、學前教育學視角進行了探討,分析其淵源及對兒童的重要意義。按民間童謠性質、用途以及反映的內容看,可分為神學童謠、政治童謠、寓言童謠、日常生活童謠;按其娛樂功能,可分為語音游戲類、語義游戲類和肢體游戲類民間童謠;按其童謠的表現形式來看,氛圍童謠文本的表現形式和肢體類游戲的表現形式。
民間童謠通常帶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多用于方言朗誦與流傳,音節和諧,富有極強的節奏和獨特的韻律,形式一般較簡短,讀來朗朗上口。民間童謠具有游戲性、隨意性和音樂性三大特點,表達詼諧幽默,歡快明朗,和兒童迅速成長的存在狀態相一致,有著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民間童謠作為兒童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兒童語言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在前人關于民間童謠的特點、與兒童語言發展的關系以及民間童謠走入幼兒園課程的研究的基礎上,談談民間童謠與兒童語言發展。
一.貴港民間童謠的特點
民間童謠既具有兒童文學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獨特性。民間童謠的特征,可從取材、格式、流傳形式層面上來理解。首先,民間童謠的內容非常通俗易懂、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比詩歌具更具簡單、通俗易懂的特點,多來自于日常生活場景、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等內容。這也是它能在多數民間、特別是在鄉間地頭特別受小朋友喜愛的重要原因。其次,民間童謠內容是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加工形成的,頗具濃烈地方文化特色和語言特色,極具生活氣息,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我國優秀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在玩耍的過程中朗誦童謠,從而可以更親近生活、了解生活,更容易感受當地的民俗文化和語言文化特征。在童謠的傳唱中潛移默化中接受優秀民間文化的熏陶,可增強兒童的民族認同感。最后,民間童謠的流傳形式相對簡單,多靠口耳相傳,一般不受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
貴港民間歌謠大多起源于貴港市城區縣東街、西五街、永明街一帶,與貴港城區本土文化、風土人情及貴港方言的節奏韻律緊密結合,以方言進行傳唱和傳承。貴港方言及貴港童謠等特定的童謠文化發展得益于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貴港方言是桂東南地域文化的標志所在,人們用它來反映生活和思想感情,除了用方言和民間戲曲表達外,歌謠也是他們直接的表現方式之一。吳超曾在《中國民歌》一書中提到:“民歌是從遠古詩樂舞三位一體原始文化形態中分化出來的,但仍保留有樂、舞特征的一種韻文樣式。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整體藝術,它同時兼具文學(詞句)、音樂(曲調)和表演(表情動作)三種形態。它以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為主,主要在口頭流傳,形體短小,字句整齊,與勞動人民生活聯系緊密,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們的思想、情感、愿望和審美情趣。”
二.民間童謠與兒童語言發展的關系
1.民間童謠與兒童語音發展
童謠作為一種特殊的是個體裁,它與小說、散文、戲劇等非詩歌體裁最大的差異就在于它具有獨特的二重性:一方面,它是語言藝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是音響藝術,所謂“詩者,聲音之道也。”童謠作為“詩者”,對于兒童,比成人更能顯示出它作為“聲音之道”的作用力。如廣西貴港民間童謠《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堂,年三晚,摘檳榔,檳榔香,賞二娘,二娘頭發未曾長,嘀嘀嗒嗒娶返來。
再如貴港童謠《下雨歌》
大風吹,大雨來,豬八戒,狗劈柴。馬騮變成豬八戒,老鼠要點燈繡花鞋。
該兩首童謠前6句均為3字結構,最后2句為7字結構,每句末詞韻腳一致,韻律和諧一致,節奏歡快明朗,最后一句還有4字擬聲詞,一進入這一童謠的語音世界,兒童自然就隨興而唱,合拍而舞。由此可見,童謠聲音形態中的節奏和韻律是童謠的最大特征,而正是因為這一特征,正迎合了兒童的語音接受圖式;在兒童的語音發展過程中,童謠的價值正是為兒童提供了語音發展了極具趣味性的素材。兒童(尤其是幼兒)正走在身體協調發展的初始階段,童謠正是兒童對于語音美感獲得的有效途徑和基點。
2.民間游戲與兒童詞匯發展
兒童詞匯習得的語料來源非常廣泛,包括日常生活、兒童讀物和影像視聽作品等,甚至包括某些不被記錄的生活場景來源,如自言自語、會話、游戲、聽眾等。童謠在兒童詞匯獲得的過程中以一種輕松快樂的游戲方式介入,使孩子在玩玩、唱唱、聽聽、跳跳中習得大量的生活詞匯,民間童謠就是孩子們巨大的詞匯庫。而這種充滿兒趣的語言形式正切合兒童語言詞匯習得的特點。總的來說,童謠對于兒童詞匯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童謠可以擴充兒童的詞匯量;二是童謠可以擴大兒童的詞匯種類;三是童謠的游戲性能極大地增強兒童習得詞匯的興趣,從而提高兒童習得詞匯的效率。如貴港民間童謠《買藕歌》,幼兒可以這首童謠學習關于數次“五”及“五”的乘法口訣。
五叔侗五嬸,中午去買藕,幾多錢一斤?五角五分五,買了五斤藕;endprint
五五二十五,五五二十五,到底幾多錢?!五五二十五,五五二十五……
3.民間游戲與兒童語感構建
兒童任何階段的語言意識和語言能力都具有整體性和和諧性,都是該階段兒童的語感水平的直接映現。兒童語感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是兒童主體和語言對象相互作用的產物。童謠作為兒童早期接觸的重要語料來源體,因其短小的句式,淺顯的內容,協和的音韻,極具趣味的口語化,都非常適合兒童理解,便于兒童接收習得,兒童通過模仿發音、跟吟說唱及游戲等形式,為兒童語感圖式的形式結構的建構提供了充分而豐富的語料。如廣西貴港民間童謠《點蟲蟲》:
點蟲蟲,吹火筒,買碌蔗,蔗生蟲,買只餅,餅空窿,買只面包塞喉窿!
通過上面這首《點蟲蟲》,我們可以想象出仲夏夜窄小的巷子里,一群小孩在嬉戲。奶奶們手握蒲扇,嘴里哼唱著一首首童謠……這個時候,一個小孩搬張小板凳,坐在一旁跟著唱,抬頭看天空月牙初升,微微星光,伴著奶奶的輕聲吟唱進入夢鄉……這位孩子在傾聽過程中,始終感應并接受這首童謠的音韻節奏,徐緩而溫和的節奏與協調和美的韻律可以幫助他建構與這幅畫面對應的語音圖式。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念唱的童謠會越來越廣泛,兒童的語音圖式也將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充實。
三.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課程研究
當前,部分研究者和幼兒園管理者致力于將民間童謠引入幼兒園課程,這也是民間童謠研究的一個熱點。民間童謠內容上傳承地方文化的特點,使得其在融入課程的過程中,易生成以語言教育活動為線引申出語言活動背后民俗文化的系列主題活動。當前,不少幼兒園都在根據本園、本地區的特點進行原本課程開發。民間童謠與幼兒園課程的結合,在許多著者為幼兒園工作一線教師的文章中有所呈現。民間童謠的傳承與發展,可通過滲透到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眾多領域,如語言活動、音樂活動、體育活動等。從現搜集到的文獻來看,部分學者就談到了民間童謠在幼兒園中的運用主要涉及到民間童謠的選擇、幼兒園課程的應用以及傳統文化資源運作等問題。方言與鄉土文化的弱化、經濟社會快餐文化的興盛,共同形成民間童謠傳承的困境。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最具有延續性的,是來自于家庭的世襲傳承;最具有教育性的,是來自于學校的教育;最具有傳播性的,,是來自于社會媒體的宣傳。因此,我們在研究民間童謠的傳承策略時首先得從以下這些方面著手:一是家庭要培養兒童學說方言和了解民間習俗,家庭多鼓勵孩子說方言用方言完成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如貴港的孩子們掌握了“劈柴”、“馬騮”這些方言詞后,就不難理解貴港童謠《下雨歌》了,生活也將會更充滿情趣。二是學校應把民間童謠的傳承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處;三是社會要負起民間童謠傳承與創新的責任政府要在民間童謠傳承和創新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
民間童謠雖然看上去很小,但在很大程度上承載著我們民族傳統文化心理的積淀。貴港地區各民族、各方言區都有極為豐富的童謠口口相傳。貴港童謠豐富的內容見證了貴港歷代人民的生活歷程。民間流傳的一首首童謠,就是貴港民眾對人生、對社會認識的種種反映。貴港民間童謠有著比貴港任何其他文學類型都更為明顯的兒童性特征。千百年來,貴港民間童謠以其生動明快的節奏、率真質樸、語趣生動、通俗易傳的特點,豐厚純真的蘊藉在貴港的孩童中口口相傳。各地的民間童謠因能鮮活而真實地保存當地人生活的蛛絲馬跡和曾經有過的歷史風貌而顯得彌足珍貴。
參考文獻
[1]金波.傳統童謠精選[M].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
[2]蔣閩生.創建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的有益嘗試[J].教育科研論壇.2008(12):87.
[3]譚達先.民間童謠散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59:1.
[4]鐘敬文.歌謠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55-56.
(作者單位: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