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工傷保險條例》對勞動者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突發疾病經搶救48 小時內死亡,認定為“視同工傷”。工傷認定中的死亡標準到底是采用醫院宣告的死亡時間還是采用腦死亡的標準?我國《腦死亡法》尚未出臺,勞動者48 小時內腦死亡能否認定為工傷存在爭議。筆者對此問題試做法律分析,提出在工亡認定中采納腦死亡標準,希望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腦死亡;死亡標準;工傷認定
一、死亡標準概述
傳統死亡的認定標準有三個:第一個是患者心臟停跳;第二個是沒有呼吸;第三個是瞳孔放大,必須同時滿足這三個標準,才可以確定一個人死亡。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腦死亡”作為新的死亡標準不斷沖擊著傳統心肺死亡標準,傳統的死亡定義發生了動搖。
腦死亡是指包括腦干功能在內的全腦功能不可逆和永久的喪失,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即使給予再多醫療救治,患者也不會恢復。目前許多國家已經或正在進行腦死亡立法,以直接立法形式承認腦死亡的國家有芬蘭、美國等10多個國家。
二、法院觀點
由一則案例引入:2014年3月20日晚,何慶華在永興公司加班時突然發病,被送入醫院治療。2014年3月22日8時38分何慶華被診斷為腦死亡。2014年3月23日,醫院出具的死亡記錄記載:“死亡日期:2014-03-23,11:20”。同年5月,始興人社局作出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何世運向原審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訴訟請求:撤銷始興人社局于2014年5月5日作出的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
廣東省始興縣人民法院以及韶關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對于死亡的概念,我國并無出臺相關認定標準。《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本意在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死亡標準在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應當作出對勞動者有利的解釋,故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應當按照腦死亡的標準予以解釋。何慶華從入院搶救至被診斷為腦死亡時間在48小時內,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和《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十條規定的視同工傷情形。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內搶救無效死亡,視同工傷”,但并未明確死亡標準到底是采用腦死亡標準還是宣告死亡,目前我國關于死亡的標準并未統一。如果患者已經死亡,卻由于科技的介入維持著生存的假象,采用綜合標準,不認定為工傷,對死者家屬不僅是情感上的折磨,還有經濟上的沉重負擔。
三、腦死亡立法的比較考察
1.國外立法情況
為解決爭議和控制風險,規范死亡認定,國外進行了相關立法工作。現階段,腦死亡立法有四種比較常見的形式。根據統計數字來看,已經有超過三十個國家制定了腦死亡法律。聯合國成員國中,已經有至少80個國家制定了腦死亡標準,并且有近70個國家已經開始制定并實施了腦死亡法律法規。
2.我國腦死亡立法現狀
從我國大陸地區來進行分析,還沒有從立法上明確腦死亡概念,也沒有針對腦死亡制定具體的法律制度。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國開始腦死亡判定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2003年,衛生部腦死亡判定標準起草小組制定的《腦死亡判定技術規范(成人)(征求意見稿)》、《腦死亡判定標準(成人)(征求意見稿)》正式被刊登出來。2013年,腦損傷質控評價中心制定了《腦死亡判定標準與技術規范(成人質控版)》。
這意味著,我國已經開始應用腦死亡判定標準來作為判定個體死亡的依據,但卻沒有制定法律來對此進行規范。
四、在工亡認定中先行試用腦死亡標準的重大意義
在目前的醫學條件下,已公認腦死亡就意味著人的死亡。其科學依據在于:“以腦為中心的中樞神經系統是整個生命賴以維系的根本,由于神經細胞在生理條件下一旦死亡就無法再生,因此當作為生命系統控制中心的全腦功能因為神經細胞的死亡而陷于無法逆轉的癱瘓時,全部機體功能的喪失也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鑒于腦死亡在工亡認定中具有突出性,筆者建議在工亡認定這小范圍可試用腦死亡標準。理由如下:
1.能及時保障勞動者權益、化解社會矛盾
工傷保險制度,是勞動者在工作中受傷、殘疾、死亡、患職業病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重要制度保障。工傷認定通過后獲得的工傷保險待遇,直接關系到工傷職工、供養親屬的切身利益。工亡認定中先行試用腦死亡標準,讓腦死亡家屬獲得工亡保險待遇,能充分體現出對職工權益保障的高度重視。
2.能為《腦死亡法》在全國范圍內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第一,讓腦死亡職工家屬享受工亡保險待遇,可以逐步引導社會公眾的接受能力。第二,醫療機構能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發現問題,讓《腦死亡法》立法更科學。第三,工傷定點醫院管理正規,衛生行政部門能夠有效監督管理。總之,實施起來利大于弊,能為《腦死亡法》在全國范圍內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3.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立法本意
《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本意在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死亡標準在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應當作出對勞動者有利的解釋,故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應當按照腦死亡的標準予以解釋,適當向勞動者傾斜,在大多數人能真正理解且接受腦死亡的新觀念之前,采用雙重標準也是適宜的,即當一個人的呼吸和循環功能不可逆停止,或者整個腦,包括腦干一切功能不可逆停止時,均可以宣告死亡。在此前提下,當醫務人員確定病人的心肺功能已不可逆停止,應宣布病人死亡;當醫務人員確定病人的腦功能已不可逆停止,也應宣布病人死亡。
對于《工傷保險條例》中的工亡情形,死亡標準可以采用腦死亡標準。當作為生命系統控制中心的全腦功能因為神經細胞的死亡而陷入無可逆轉的癱瘓時,全部集體功能的喪失也就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腦死亡的最終結局是心死亡。采用腦死亡標準,不僅保護勞動者權益,對依法行政、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也意義重大,同時也在促進著社會的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郝巖君.《我國腦死亡立法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2]梁拓,王英麗.《我國腦死亡立法現狀及問題分析》,載《醫學與哲學》,2010, 31(12):54-56.
[3]朱曉峰.《認識腦死亡》,載于《醫學與哲學》,2006,27(3):46-47.
[4]唐惠.《腦死亡與工亡認定》.載《法制博覽》,2011年11期.
[5]吳鵬.《“腦死亡”或“心肺死亡”是工傷認定標準嗎?》.載于《中國醫療保險》,2012年07期.
作者簡介:
徐夢珍,女,同濟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