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俏
摘 要:長期以來,基于經濟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及整體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采取“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這種“三高一低”的增長方式,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問題。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積極采取措施予以應對。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出臺,將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修改為污染環境罪,降低了污染環境的入罪門檻,進一步突出刑法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加重對環境犯罪的制裁。2014年浙江省開始全面推進 “五水共治”工作,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正式實施。
關鍵詞:環境污染;刑事制裁;防范污染
一、W市法院污染環境犯罪案件基本情況
(一)案件數量出現井噴式增長后速度開始回落
2011年至2016年,W市法院共審結污染環境刑事案件32件46人。其中2011年審結1件2人,2014年審結11件16人,2015年審結17件24人,2016年前審結4件4人,案件數在2014年出現井噴式增長,在2016年開始回落。
(二)涉案被告人判處實刑率高
W市法院審結的44名被告人中,1家企業作為單位被告被單處罰金,7人被判處拘役,36人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僅有一件案件考慮兩夫妻有幼兒須撫養判處緩刑,緩刑適用率僅為2.27‰,實刑率97.73%。
二、W市法院污染環境犯罪案件主要特點
(一)涉污行業比較單一、犯罪手段較為相似
在審結的31起案件中,21為電鍍加工,電鍍加工類案件占全部案件比率高達67.74%,為主要涉污行業。這31件污染環境案件的主要排污方式均為將含超標重金屬廢水排放、傾倒至明溝、地漏、下水道等地,直接造成對水體的污染。
(二)自然人犯罪比例高,且涉案人員文化程度較低
在審結的44名被告人中,僅1名被告人是企業,其他均為自然人,被告人為自然人的比率達97.7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涉案人員共37人,占全部涉案人員的86.05%。
(三)涉案人員犯罪持續時間較短
在審結的31件案件中,涉案加工場排污時間較短,時間大多在1年以下,排污時間1年以下的有26件,占全部案件數比率為88.63%。
三、污染環境犯罪成因及審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入罪標準降低,行為人措手不及
刑法修正案(八)實施之前,對于污染環境行為的定罪罪名為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該罪的入罪門檻較高,實踐中的懲處力度有限,因此相應案件也較少。多數的污染企業在當時對于污染環境行為的法律后果認識基本局限于罰款及停業整頓等行政處罰措施,往往被處罰后沒多久就重新開張,繼續邊污染邊生產。但2014年以來,該類犯罪入罪標準降低,且對于觸犯該罪名的被告人判處刑罰以有期徒刑為主,緩刑數量被嚴格控制,僅系從犯,以及犯罪情節輕微等特殊情況下方才予以考慮。此從非罪到入罪,從行政處罰到判處實刑,對群眾的心理接受能力是一次重大的考驗,也直接導致了污染環境案件數量的激增。
(二)構罪標準單一,污染物超標倍數成為主要判斷標準
W市法院審結的污染環境刑事案件的犯罪行為大多是被告人在生產過程中直接向外排放重金屬超標的廢水的案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的規定,有14種行為可被認為是“嚴重污染環境”。在實踐中,公安及環保機關常常因為偵查手段有限,或者廢液已實際上被排放,事后再測定、評估確有一定的難度等原因,僅采集涉案企業內殘留的廢水以測定其中污染物質的含量來對判斷行為人是否構罪,而忽視了司法解釋規定的其他入罪標準,客觀上縮小了打擊污染環境犯罪的范圍。
(三)污染程度嚴重,實害后果難斷
正如前一問題所述,當前實踐中,偵查機關對于污染環境犯罪的查處基本以污染物超標倍數為夠罪標準。依照司法解釋的規定,污染物超標3倍以上就構成犯罪,因此對于污染環境犯罪的打擊取證上較為容易。然而事實上,構成犯罪的涉案人員所經營的企業所涉及的非法電鍍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含量均大大超出國家標準,通常為幾十倍至幾百倍,有些甚至高達幾千、幾萬倍。同時,受技術限制、“重查處、輕治理”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環境污染案件的個案損失、治理等公司財產損失難以確定。這使得當前的污染環境案件定性容易,實害后果難斷。
四、應對污染環境案件高發的對策及建議
(一)開展環保宣傳教育,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綜治管理
法院要切實貫徹“預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在審判污染環境犯罪的同時與公安、檢察、環保等部門一起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切實增加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法律意識,使其深刻了解到污染環境行為對社會的產生的不利后果,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環境的共識。一是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對當前司法機關打擊污染環境犯罪的情況進行宣傳、報道,將污染環境類犯罪的行為構成、法律規定等予以公開,并對典型案件進行詳細報到,使人民群眾直觀地認識污染環境犯罪的后果。二是法院要充分利用審判資源優勢,采取公開審判、庭審直播、深入學校、社區開展法制教育等形式,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
(二)適當拓寬打擊面,不局限于污染物超標構罪
公安、環保等執法部門應加大對污染環境犯罪的打擊力度,依照兩高關于環境污染的司法解釋規定,有多達14種情形都可以作為污染環境的構罪標準。污染物含量超過國家標準3倍僅是其中的一種情形,執法部門出于執法的便捷性在實踐中多選用該種情形查處相關的污染企業和個人。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放縱了眾多的污染環境犯罪行為。環境執法部門應就司法解釋規定的其他情形加大查處力度,諸如私設暗管、破壞農田、毀壞林木等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行為也應予以相應處理,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落實一案一治,建立防范污染環境的長效機制
污染環境行為除了查處,更為重要的是治理。環保部門應當遵循“誰污染、誰治理”原則,落實個案損失、治理費用評估等措施,與公檢法機關加強溝通交流,制定相關標準、出臺處理辦法,在打擊環境污染犯罪的同時責成污染者承擔治理責任。公檢法及環保等部門需推動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形成打擊環境污染犯罪的合力。推進相關領域行政執法機關與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拓寬立案監督知情渠道,形成行政執法得力、司法保障有力、社會監督給力的長效工作格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