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祥
一、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的相同點
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在證據的本質特征上是一致的,其特點就是:
第一,客觀性,即證據是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人們主觀猜測和虛假的東西。
第二,相關性,證據必須與案件客觀事實有實質性的聯系,并對案件事實有證明作用。
第三,合法性,一定的事實材料只有符合法律規定才能被采納為訴訟證據。
在具體的司法實踐適用中,民事訴訟證據除了具備客觀性、合理性、合法性,同時還具有可以被推定的認可性。而刑事訴訟證據具有科學性、規范性、嚴謹性、唯一性。所有刑事案件的事實,必須要以證據為根據。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唯一手段,也是正確處理刑事案件的質量保障。刑事訴訟中要從源頭上嚴把證據關和事實關,做到一切都依靠證據說話,沒有證據,就沒有事實,更不能認定罪與非罪。正是刑事訴訟證據在訴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刑事訴訟證據應具有科學性、規范性、嚴謹性、唯一性。
二、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的差異
1.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內涵不同
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在內涵上是有所不同的。民事訴訟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民事案件真實情況的客觀事實材料。而新刑訴法對刑事訴訟證據的概念進行了完善,將其概念修改為“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相比而言,民事訴訟證據較注重客觀真實,而刑事訴訟證據不僅注重客觀真實,更加注重法律真實,實現了證據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更具有科學性。
2.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的外延不同
從外延上看,根據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我國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當事人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和勘驗筆錄。同樣,新刑事訴訟法也對刑事訴訟證據的種類進行了調整,在舊法規定七種法定證據種類的基礎上,將舊法的“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同時增加了“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以及“電子數據”等法定證據種類,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雖然具有證據的基本要求,比如證據的關聯性、證據的客觀性和證據的合法性,但由于處于不同的訴訟活動之中,導致二者內涵和外延具有很大的不同。
3.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的種類不同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由此可知民訴證據共有七種。而《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刑事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2013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就證據種類新增了電子數據。此次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對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的范圍予以明確: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電子數據的規定。
在明確證據范圍、為當事人取證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時,《解釋》第一百零六條也對證據的形成及取得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即對以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獲取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4.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的證明標準不同
民事訴訟證據的證明標準是高度蓋然性標準,即只要能證明百分之五十就可以作為本案的證據來使用?!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零八條規定:“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并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并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法律對于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準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钡谝话倭憔艞l規定:“當事人對欺詐、脅迫、惡意串通事實的證明,以及對口頭遺囑或者贈與事實的證明,人民法院確信該待證事實存在的可能性能夠排除合理懷疑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庇纱丝梢钥闯?,民事證據更多的是依靠法官的自由裁判權來確定是否采納,更多的是強調其真實的高度可能性即可。
相比較而言,刑事案件有著比民事案件更為嚴格的證據證明標準。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95條規定“在被告人最后陳述后,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第48條規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上述兩條規定,就是確定我國刑事訴訟證據證明標準的法律規定,其證明標準的實質內涵是“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確實”。
刑事案件中刑事訴訟證據須具有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這說明客觀真實性是刑事訴訟證據的本質屬性,是可予采信的重要標準。只有“查證屬實”的證據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在刑事訴訟中,無論是提供、收集、調取證據,還是審查證據,每個環節都應貫徹真實性的原則。真實性主要體現在證據的來源必須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主觀臆造出來的,證據的采信過程必須主觀服從客觀,防止主觀偏見,證據的審查過程必須經過復核及各單個證據之間能相互交叉印證等。與民事審判比較,在刑事審判中,尚未從立法上確立優勢證據規則。對于證據指向的待證事實,可能出現其它合理情況的證據,或者是可能產生其它合理的懷疑,該證據就不能作為刑事案件的定案依據。因此,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中,法官只能追求客觀真實,這也是“寧縱不枉、疑罪從低從無”刑事審判理念的必然要求。endprint